小米汽车专家交流纪要:自有工厂产能?为什么选择比亚迪电池而不是宁德时代?

本文首发于“君实财经”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3-11-16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小米汽车专家交流纪要20231115

Q1:小米汽车的制造模式是什么?是否会选择像华为或理想汽车那样的模式?

A1:小米汽车主要采用外部采购的核心零部件,同时公司的大部分研发精力集中在自研项目上,包括电气电控资源、电池端bms的资源等

Q2:小米汽车会收购工厂进行生产还是自行建设工厂?

A2:小米汽车选择自建工厂进行生产,包括一体化压铸等都是由公司自行完成,目前工厂产能约为10万,计划未来扩大到30万。

Q3:小米汽车的资质审批进展到了哪个阶段?

A3:小米汽车的资质审批情况尚未确定,但资质审批不是问题,生产将使用自家的工厂。

Q4:小米汽车首款车的价格是多少?何时开始接受预定和交付?

A4:小米汽车首款车的最低配置价格在20万以内,中等配置价格在24万左右,最高配置价格不会超过30万.

Q5:小米汽车的配置情况是怎样的?是否使用比亚迪的电池?为什么选择比亚迪的电池而不是宁德时代的电池?

45:小米汽车选择使用比亚迪的电池,这是基于21年年初的决策,主要考虑的是电池的参数和表现。实际测试表现,宁德时代的电池充电性能和低温性能更好

Q6:小米汽车的三元电池配置是什么?铁电池的充电速度如何?

A6:小米汽车的铁钾电池充电速度属于普通速度。

Q7:小米汽车2024年还会发布新款车型吗?

A7:小米汽车2024年不会发布新款车型,2025年年初会发布一款SUV。同时,轿车也会在2025年推出性能版。2026年年初会有一款增程车型

Q8:小米汽车的铁鲤和三元版本各自的续航是多少?

A8:小米汽车最低配置的续航超过550公里,长续航版本的续航达到800公里,双电机版本的续航为680公里。

Q9:小米汽车与手机的销售渠道有多大的重合度?

49:小米汽车计划自建旗舰店进行销售,部分较大的手机门店也可用于展示汽车。

Q10:小米汽车的三电系统有何技术亮点?其供应商有哪些?

A10:小米汽车的三电系统供应商为联电和汇川。联电负责400伏的电机电控,汇川负责800伏的。双电机版本的功率为595千瓦,百公里加速能在3.8秒内完成。

Q11:小米汽车的其他零部件,例如一体化压铸,供应商有哪些?

A11:关于小米汽车其他零部件的供应商信息,目前尚不清楚。

Q12:我们的第一款产品采用的是exo还是奥瑞埃尔的方案?预控制器是否仍然使用国内龙头企业的产品?

A12:预控制器是由德赛制造的,不是采用奥瑞埃尔或exo的方案。

Q13:我们是否会自主制造方案,而不是依赖德赛代工?

A13:未来,我们计划逐步用自主研发的方案替代供应商提供的方案.

Q14:预控制器、Tbox和区域控制器是由几家公司制造的?他们是否还提供其他小型预控制器?

A14:预控制器并不是车身控制器,它不负责控制车窗、天窗、车门等小型零部件。

Q15:两块控制器的价值大概是多少?

A15:两块控制器的总价值大约是3000元,每块的价格约为1500元

Q16:我们使用的芯片是来自英伟达的Olay吗?

A16:我们的高阶产品配备了两颗芯片,而不配备激光雷达的版本只有一颗

Q17:1500元的价格包括华为硬件的费用吗?

A17:1500元的价格仅包含控制器的费用,并不包括华为硬件的价格。

Q18:我们计划在明年上线OA吗?还是需要等到下半年才会推出城市版?

A18:我们计划在明年下半年上线城市版和高速版,包括记忆泊车和代客泊车这四个高级版本

Q19:我们在前期是否主要使用了LC的功能?

A19:是的,我们在前期主要使用了保持功能和预警功能

Q20:明年的销售目标是多少?

A20:我们明年的销售目标是8-9万,平均每月销售1万.

Q21:我们的第一款车型的供应链是否在21年22年已经确定?第二款SUV的供应链是否也在去年基本确定?

121我们需要与供应商进行早期的调研和分析,包括如何与我们的车进行匹图等细节,这些都需要焊前确定。在软件方面,我们需要供应商尽早加入我们的体系

Q22:我们在2021年是否已经调整了支架等部分的方案?

A22:是的,我们在2021年基本已经调整了包括支架和其他部分的方案

Q23:我们新款的SUV是否也延续了之前的方案?

A23:新款SUV的三电部分变化不大,但会有一些新的方案,例如我们计划减少一些过多的传感器使用.

Q24:我们目前的传感器主要应用在哪些部分,采用的是什么方案,并且供应商有哪些?

424:我们现在的传感器主要包括雷达、摄像头和室米波。雷达由核算提供,毫米波由大陆提供,摄像头则由欧非光、舜宇之领和大陆等公司提供.

Q25:我们的惯导系统的价格大概是1000元左右吗?

A25:是的,我们的惯导系统的价格大概是1000元左右。

Q26:冠岛系统是不是并不是每个车型都会使用?

A26:我们可能在SUV车型上不使用冠岛系统

Q27:小米的高配版车型的售价会超过30万元吗?

A27:不会,我们预计小米的高配版车型的售价不会超过30万元。

Q28:我们最低配车型的成本是多少?

A28:我们最低配车型的成本是15万元,而高配车型的成本则是19到20万元

Q29:我们25年出的SUV大概是什么级别的?

429:我们的SUV的底盘应该跟我们当前的车差不多5米长,具体的产品数据和结构还未确定

Q30:我们的第二款SUV是查会与G9有相似之处?

A30:我们的第二款SUV的大小、定位等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现在还没有确定产品的数据和结构。

Q31:我们的真诚平台的产品是否会与理想的产品有一些类似之处?

A31:可能会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整个团队还在搭建过程当中,供应商这边基本上也会从外面直接挖人过来.

Q32:我们的高配是否是使用英伟达的芯片,低配使用型芯片方案的?

A32:不是,低配也是奥运,只是高配有两颗芯片。

Q33:我们是否会开一些新的小米的旗舰店来卖汽车?

A33:是的,我们可能会开设一些新的小米旗舰店来销售汽车,因为现有的手机店可能无法容纳汽车。

Q34:公司是否会提高使用宁德时代电池在第二款SUV的比例?

434:公司的第二款SUV将继续使用三元电池,以宁德麒麟为主。公司计划根据项目进度决定开放城市自动驾驶的城市数量,目前还没有确定。

Q35:公司的技术路线是否依赖网络?新开放的城市是否需要依赖高科技图?

A35:公司的自动驾驶技术不依赖网络,新开放的城市需要依赖高科技图。

Q36:公司的自动驾驶是否仅限于高架路段,还是也开放在城市道路上?A36:公司首先在高架道路上开放自动驾驶,预计在六个月后开放在城市道路上的自动驾驶

Q37:公司的工厂何时开工,并且是否还会继续与北汽进行代工?

A37:公司的工厂已经开始运营,目前年产能达到10万辆,并不再与北汽进行代工。

Q38:公司工厂预计何时能达到年产30万辆的生产目标?

A38:预计到2024年底,公司工厂能达到年产30万辆的生产目标。

Q39:公司是否正在进行固态电池的研发?

A39:公司计划在2025年研发出半固态电池

Q40:公司是否有自研自产电池的计划?电芯技术、外包材料的形状以及正极材料的选择是什么?

A40:公司计划自研自产电池,电芯技术选择为半固态,外包材料选择为方形,正极材料选择为三元.

Q41:公司预计何时能实现自产电池上车,并达到350以上的能量密度?

A41:公司预计在2025年实现自产电池上车,并达到350以上的能量密度

Q42:公司使用的是4D毫米波雷达还是3D毫米波雷达?使用了多少颗?A42:公司使用了5颗4D毫米波雷达

Q43:公司的未来车型规划是否全部为小米汽车,还会有子品牌吗?

A43:公司的未来车型规划全部为小米汽车,不会有子品牌.

Q44:公司是否计划大规模生产固态电池,还是寻找其他供应商代工?

A44:目前没有公开相关信息。

Q45:小米汽车的竞品车型和核心卖点是什么?

A45:小米汽车的竟品车型包括Mode3和P7等,主打年轻、科技认知度高的人群。核心卖点在于性能配置和参数领先,价格接受度高,同时在科技、智能化等方面处于前沿

Q46:在小米第一款车的开发过程中,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的?

A46:在开发过程中,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开发时间紧张和人员不足,我们通过加班加点,以及加大自研力度来克服。

Q47:小米第一款车的整体开发时间大约是多久?

A47:从立项到现在,小米第一款车的整体开发时间已经达到两年

Q48:公司使用的空气是架是哪家公司的产品,所有车型是否都使用空气是架?

A48:公司使用的空气是架是拓音的产品,只有高配的车型使用空气悬架。

Q49:你们在普通配上使用的是哪家的方案?会使用自家的S系统吗?

A49:目前已经有一个大致的方案和供应链定型,系统可能会有所改变

Q50:车辆上使用的系统是否与手机上的系统相通?是否为独立研发?

A50:车辆上使用的系统与手机上的系统并不完全相通,部分功能为独立研发

Q51:你们是否计划将自家的com系统放到车上?有具体的时间点或预期吗?

A51:目前还未公开相关计划。

Q52:拜os系统能否与华为的鸿门系统进行比较或对标?

A52:OS系统其实是Lin的一个底层架物,目前上车的是安卓的第三家公司。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些自己的生态,包括车内的APP和件芯片的更换等,都有自己的灵活度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注意: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友情分享,仅是基于行业以及公司基本面的静态分析,非动态买卖指导。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请勿跟风买卖!如造成不便,请联系后台删除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