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君实财经”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4-06-07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https://company.rzshuju.com/wp-content/uploads/2023/11/君实财经qrcode_for_gh_df75b5b4bb2e_258.jpg)
海螺水泥经营近况交流20240605
会议要点
1、水泥行业价格与需求情况
·今年一季度后,长三角地区进行了第一轮价格上涨,推涨30元/吨,出货量恢复至正常水平的九成,约80万吨。
·四月下旬雨水天气影响出货水平,企业为抢占市场再次降价,价格回落至原点。五月中旬天气好转,出货水平恢复至九成,价格再次推涨50元/吨,但实际落地20-30元/吨。
·未来两三个月因梅雨和高温天气影响,价格推涨压力较大,需看需求能否稳定。基建资金到位可能在下半年体现,对价格稳定有一定基础。
·今年一季度价格同比下降幅度较大,含税价格下降80-90元/吨。当前价格水平较低,企业运营压力大。
·目前吨毛利约50-55元,经营压力主要来自亏损。
·错峰生产政策动态调整,未来可能增加停产天数以平衡供需。
2、新国标与成本影响
·煤炭价格上升和新国标实施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企业通过提价消化成本上升。
·新国标要求推动常态化错峰生产,未来各省市可能会有新的调整和变化。
·节能降碳政策要求到2025年底达到30%的能效标杆水平,海螺计划自我加压至50%。
3、投资与扩展计划
·海螺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GW,目前在建和在线容量约800MW,预计今年底或明年上半年建成投运。
·海螺在凤阳建设两条1200吨的光伏玻璃生产线,利用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计划通过运行情况再制定后续发展计划。
4、海外业务发展
·海螺在五个国家有11条生产线,塑料产能1600万吨,水泥产能2600万吨。十四五规划目标为5000万吨,但实现难度大,主要受疫情和决策效率影响。
·海外投资需考虑政治、外汇管制和宗教风险,重点在投资回报。
5、行业竞争与出清
·当前市场需求进入下行通道,基建和房地产难以支撑高水平需求。小企业因成本高逐渐退出市场。
·大企业通过协同和成本优势等待小企业出清,不需要刻意发起价格战。
·海螺目前吨毛利50-55元,单吨净利20-30元。
6、碳排放与配额
·碳排放配额按实际产量乘基准值核定,超出部分需购买配额。当前碳价约100元/吨,增加成本60元/吨水泥。
·海螺碳排放强度优于行业平均水平,预计配额结余。
7、其他
·今年全年市场需求预计同比下降3%-5%,主要因房地产下行,基建增长难以对冲影响。
·行业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大,部分企业可能亏损严重,暂时性停产。
·海螺在建项目和出货量情况:近期出货量约80万吨,约为正常水平的九成。
Q&A
Q:近期水泥价格的变化情况如何?
A:今年一季度后,特别是从三月底四月初开始,长三角地区进行了第一轮提价,主要是因为一季度经营情况不佳,推涨了30元。但由于四月下旬雨水天气增多,出货水平下降,价格又回落至原点。进入五月中旬,天气好转,出货水平恢复至九成左右。由于煤炭价格上升和新国标实施,企业运营成本增加,五月中旬再次推涨50元,但实际落地价格在20到30元之间。
Q:未来两三个月水泥价格是否会有较大阻力?
A:未来两三个月由于梅雨和高温天气,水泥市场处于淡季,价格推涨可能会有一定压力。关键在于基建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和需求能否稳定。如果需求稳定,价格有望保持稳定。此外,煤炭成本上升也会对价格提供支撑。但价格可能会出现反复波动。
Q:今年水泥价格同比下滑的概率大吗?
A:今年以来,一季度和目前的价格同比下滑幅度较大,一季度价格含税下降了八九十元。目前价格处于低位,企业有稳住价格的诉求。全年价格同比下滑的概率较大,特别是七月份价格通常下行,可能要到八月末九月之后价格才有可能回升。
Q:目前公司的吨毛利是多少?
A:目前公司的吨毛利大约在50到55元之间,这与一季度的水平基本持平。
Q:在当前经营压力下,企业对价格维护的共识度如何?
A:在当前经营压力下,企业普遍存在稳住价格的诉求。亏损和低毛利是主要压力来源。为了实现对价格的维护,企业需要达成共识,通过协同提价等方式来应对市场挑战。
Q:错峰生产的调整机制是怎样的?
A:错峰生产的调整机制是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的。虽然年度计划是确定的,但二、三季度的具体实施会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例如,错峰生产的天数是80天加N天,这个N天是动态调整的。
Q:未来需求下行时,错峰生产天数是否会增加?
A:未来需求下行时,错峰生产天数有可能增加,但具体实施还需根据市场情况和政府政策进行调整。
Q:国务院下发的节能降碳方案对产能的限制会有什么影响?
A:节能降碳方案中提到的产能限制在18亿吨左右。尽管目前设计产能为18.4亿吨,但未来两年内新增产线主要是减量置换,不会显著增加产能。方案的重点在于加强产量的动态监测和控制。
Q:加强产量监测的措施会对企业产生什么影响?
A:加强产量监测主要是为了更精确地控制产能,虽然目前产能控制在18亿吨左右,但未来可能会出台更多具体的监测措施,对产量进行更严格的控制。
Q:高排放企业的改造和出清政策会如何实施?
A:高排放企业需要进行技术改造,达到能耗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达到这些标准的企业可以享受错峰生产天数减少的优惠政策。新产线的审批也将以能耗和环保标准为门槛,现有产线则需在2025年底前达到30%的能效标杆水平。
Q:公司目前有多少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A:目前海螺水泥大约有30%的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计划到2025年底达到50%。未来的更远期目标尚未明确。
Q:公司在环保改造方面的资本开支大概在什么水平?
A:我们每年在环保和节能改造方面的资本开支大约在20到30亿元之间。过去几年,我们每年大约投入20多亿元用于环保和节能技术改造。未来3到5年内,这一投入预计将保持在30多亿元的水平。
Q:环保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如何?是否会导致供给端的出清?
A:环保政策肯定会对中小企业产生影响,特别是那些需要大量资金进行改造的企业。这些政策会增加企业的投资和运行成本,削弱其竞争力。虽然政策不会立即导致行业出清,但会加速市场竞争,逐渐淘汰竞争力较弱的企业。
Q:提前进行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是否会有竞争优势?
A:是的,提前进行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会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早期进行改造的企业在效益较好时进行了投资,现在在市场行情不佳的情况下,成本压力相对较小。而那些产能利用率低、需要大量投资进行改造的企业,会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
Q:今年水泥需求的预期如何?
A:年初我们预判全年市场需求将同比下降3%到5%。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基建虽然增长但难以完全对冲房地产下行的影响。农村市场相对稳定,但整体需求仍预计下降3%到5%。从年初到现在,实际降幅高于预期,特别是一季度同比降幅达到16%。四五月份需求有所收窄,但整体降幅仍较大。
Q:统计局的水泥产量数据与公司的销售数据有何区别?
A:统计局公布的是全国水泥产量数据,而我们主要以自产品的销量来对标。统计局的数据口径每年会有变化,我们的一季度全口径数据同比下降16.8%,1到4月份降幅收窄至12.8%。四月份单月降幅为8.6%,五月份的降幅继续收窄。
Q:目前行业内其他企业的盈利压力如何?是否有企业出现现金流亏损?
A:确实有一些企业出现了严重的亏损,特别是在东北和云贵等市场较差的地区。例如,亚太和山水等企业在去年的年报中显示亏损严重。这些地区的市场情况较差,部分企业可能会出现现金流亏损的情况。
Q:公司在光伏领域的最新进展是什么?
A:我们目前在光伏领域主要做的是分布式光伏电站和集中式电站,例如在广东的农光互补电站和甘肃的新能源电站。我们计划到2025年实现1吉瓦的装机容量,目前已经达到800兆瓦,包括在建和在线的项目。我们还在凤阳建设两条1200吨的光伏玻璃生产线,计划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后续发展计划。
Q:公司的光伏电站项目何时能全部建成?
A:我们预计今年在建的光伏电站项目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上半年全部建成投运。目前距离1吉瓦的目标还差200兆瓦,尽管存在一定的审批压力,我们仍在努力推进。
Q:光伏项目的审批是否存在困难?
A:目前光伏项目的审批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批文的取得较为严格。我们在这方面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尽量规避风险。同时,分散式风力发电的政策逐步放开,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机会。
Q:公司为什么选择进入光伏玻璃领域?
A:我们认为光伏玻璃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光伏玻璃与水泥同属硅酸盐工艺,具有一定的技术相通性。其次,我们在凤阳拥有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包括码头和石英砂矿。此外,我们具备资金优势,可以支持项目的顺利推进。
Q:公司在光伏玻璃领域的成本优势有哪些?
A:我们的成本优势主要来自规模效应、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例如,我们的生产线规模较大,位于靠近码头的凤阳,便于运输。此外,我们拥有充足的资金和矿产资源,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竞争力。
Q:公司在光伏玻璃领域的毛利率预期如何?
A:目前我们还在建设阶段,具体的毛利率尚不明确。根据初步测算,毛利率大约在20%左右,但实际情况还需等到投产后进一步确认。
Q:除了光伏电站和光伏玻璃,海螺水泥在新能源领域还有其他规划吗?
A:目前我们在新能源领域的主要规划集中在光伏电站和光伏玻璃,暂时没有其他新的规划。
Q:公司的近期出货量是多少?
A:近期我们的出货量大约为80万吨,相当于正常出货水平的八成。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日出货量为90万吨。
Q:公司在十四五末期海外业务的目标是达到5000万吨水泥产能,目前的进展如何?是否面临较大挑战?
A:目前我们在海外有五个国家,总共有11条生产线,塑料产能约1600万吨,水泥产能约2600万吨。按照十四五规划,我们的目标是水泥产能达到5000万吨,但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主要原因是前几年的疫情影响导致进展缓慢。尽管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已经安排团队到非洲、南美和中东进行调研,寻找合作伙伴和项目载体,但海外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决策周期较长。此外,作为国有企业,我们的决策效率相对较低,需报省国资委审批,这也影响了项目的推进速度。我们在海外投资时会更注重投资风险和回报,特别是政治风险、外汇管制风险和宗教风险等因素。
Q:从海螺的角度,对于行业的水泥的总量今年和明年大概是一个什么幅度的变化?目前的这个价格,中小企业,会不会认为就是现在一个盈利的一个地步,还没有可能再再跌跌价,底价中国企业?
A:水泥产量的变化,主要还是因为从我们这个需求来讲,需求角度去,因为从我们来一般对外说的话就是需求实际上就是全国的水利产量,也就是我的需求。因为全他全国统计,他不他也没有公布这个销量销量的数据,只有公布产量的数据。所以我们只能说去参考这种产量的数据去比较,这个就也是从这个水泥生产了以后,他就基本上就卖掉。他产销平衡实际上拉长时间看,这个是不影响的,基本上它是产销平衡,本身水泥库存它的影响水泥库存影响就比较小。它的变化的趋势是你像这个水泥预计下降大概3%到5%。对于中小企业,实际上这个中小企业也有好的,也有一些竞争力还是比较强的,这个也有一些竞争力弱的。有些企业,他的这个,财务费用,财务负担比较重,这些企业也可能会去,也有可能会亏损,肯定亏损。因为这就要看每个企业的特点了。有些企业他建厂比较早,可能贷款都还完了,或者少量的贷款。但有些企业,是后面建厂的,然后贷款相应比较多,那么他相应的那他的负担就非常重,那这样的话,他的这个经营形势就比较严峻。
Q:那就是现在这个就是从咱们海螺看价格是不是会再往下跌,还是说这个价格如果再往下跌,就有企业退出,基本就能能能能稳住?
A:从目前来看的话,再往下跌可能性还是非常小。因为本身现在的这个经营压力,也就是站在我们的角度的话,我们也不会,我们也还是想增加盈利这个就是从大企业的角度来讲,都有这个诉求。那么小企业跟有这个诉求,但是这个在外本身大家都是想通过以涨指定的方式来来来推动。那现在所以说,大家可能再加上现在的成本也在提升,煤价也煤价其实现在当期的这个煤价的水平,实际上比去年同期的煤价水平是要高的,要高个100块钱左右。那这样的话,实际上,现在的这个成本的,压力等等,包括新国标的这对成本的影响,那他实际上你得再往下降。因为我觉得可能性也不能讲百分百不可能,但是我觉得可能性比较小一些。
Q:如果价格因为成本的支撑和咱们这个大企业协同的这个请假能支撑住的话,但是那个总量又在3到5个点的下行。那这个3到5个点的这样的一个下行,基本丢量的企业基本是那些成本比较不好。就是说那些小企业逐渐的关停退出,就经营不好的企业逐渐关心最初是这么理?
A:从后未来的这个趋势角度来讲,是一件是是是这样子理解。因为你目前的话这个市场需求也是进入了一个下行的通道,下行的一个趋势了,包括基建工程,虽然说未来这种基建工程也还是有一定也还是有一些工程,比如说这个机场这些,这也还是有一些,但是包房地产这些,但是不像会不会像以往年这种前以前的的这种需求了。以前一年能够保持全年能够23亿吨的水平,现在可能无论是基建工程也好,还是房地产也好,你很难支撑这个量了。肯定只会该建的都该建的建,建完了以后现在可能会没有,未来肯定还是肯定是进入一个下行的一个通道。
Q:其实咱们就是等待,等待这个出勤就可以了。其实不需要刻意的去去再再打价格战。如果再打价格战,可能对咱们自己也有损耗是吧?
A:对,你企业还是要有效益。
Q:咱们现在单吨盈利能有多少?就是平均。
A:来看我们的吨毛利,单吨的毛利大概在50到55之间。
Q:碳配额定价对公司及行业的水泥单吨毛利有何影响?
A:目前碳配额的发放是根据实际产量乘以一个基准值来核定免费的配额。如果碳排放强度超过基准值,就需要在碳市场上购买配额。目前全国碳市场的价格大约在100元/吨,一吨水泥的碳排放大约为0.6吨,因此每吨水泥的成本会增加60元。如果吨毛利较低,盈利较差的情况下,企业可能不会选择购买额外的碳配额。
Q:大部分企业无法达到碳排放标准,多余的碳排放如何处理?
A:碳排放标准是基于行业平均水平制定的,不会太严也不会太松。对于龙头企业,碳排放强度通常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以我们公司为例,去年碳排放强度为0.8827,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0.84到0.85。因此,我们的碳配额成本影响不会太大,预计会有结余。
Q:什么政策能有效促进水泥供给出清?
A:目前没有任何政策能够立竿见影地促进水泥供给出清,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Q:大企业是否可能通过收并购小企业并强制关停来促进供给出清?
A:理论上可以,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作为国企,收并购后再关停需要付出成本,并且在国资监管和审计过程中难以解释清楚,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因此,这种方式的可行性较低。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https://company.rzshuju.com/wp-content/uploads/2023/11/君实财经qrcode_for_gh_df75b5b4bb2e_258.jpg)
注意: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友情分享,仅是基于行业以及公司基本面的静态分析,非动态买卖指导。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请勿跟风买卖!如造成不便,请联系后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