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互联网巨头IDC专家交流纪要:IDC供给过剩是否开始缓解?用户自建对三方IDC冲击大么?

本文首发于“君实财经”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1-12-31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互联网大厂IDC专家访谈纪要20211228

【问答纪要】

1、请介绍一下近期数据中心行业的供需情况变化?

从我们了解的情况,去年IDC行业掀起的投资热潮已经下降很多。从2018年以后,我们看到数据中心行业来了很多新进入者,各路企业、资本都涌入数据中心行业。IDC投资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IDC原本的市场门槛高主要在于能耗指标问题和供电容量问题,这使得进入行业的门槛较高,能耗指标和供电容量稀缺吸引了众多资本进入。

2)当时投资者观察到A股市场的少数IDC企业净利率、毛利率都很高,所以大家认为IDC行业的利润很大,吸引了大量投资者都想进入这个行业。其实主要就是光环新网,因为他家的项目都是在北京市内,所以利润率比较高。

3)国家提出“新基建”,各地政府都放低的数据中心项目的审批门槛。这使得短期很多企业进入行业。

以上三点在短时间内造成了供远远大于需的状况,此外,在过去的一年多到两年的时间里,市场上并没有很多大订单,导致供需平衡被完全打破,市场价格大跳水。市场价格第一次跳水从华东开始,带动华南的价格下行,所以整体投资风险急剧增加,热潮消退,这种状态变化很明显。

基于上述情况,很多项目投资完成度并不高。上海近三批拿到能耗指标的项目,目前开工率和完工率都非常低,并没有真正的全面供应到市场。

随着“双碳”战略落地,国家开始严格考核各地的能耗,已经看到有些地区,对于已经获得能耗指标,但长期不投资,不开工的项目进行能耗指标的收回。未来IDC供给会慢慢收紧的。

需求侧来看,互联网行业近期还是受到平台整治、游戏行业监管加强等影响,需求增长放缓。后面看VR、AR能否真正成为流行应用拉动需求。

2、未来价格趋势如何?

目前三大区域都在下行。华东价格下行明显,华南其次,因为上海和广东都集中发了很多能耗指标。而北京并没有走这条路,所以北京的供需平衡相对稳定,价格也维护的比较好。后面如果供给收缩,而需求起来,相信价格会反弹的。

3、第三方IDC行业未来的竞争格局演变方向?

从存量市场看,如小规模机房和高PUE的机房,会存在一定的改造、关停运转的情况。

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IDC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现金流断裂的问题。

从企业看,我国IDC行业的发展跟美国IDC行业高速发展的历程会是完全一致的,最终还是集聚到寡头,并且我们预测不会超过10家。

预计中国未来IDC市场将较目前有10倍的放大,但庞大的市场不意味着能够容纳几百上千家企业,最终在竞争中活下来还是要靠技术、管理、服务、运维、创新、经验积累,而不是仅仅靠资本推动,资本、资源关系不是唯一的门槛。至于这个市场的整合过程需要多久,现在难以定论,但至少会要有三五年的时间。

4、文件中提及数据中心的使用率,绿电的引入程度,以及PUE指标等等数据要求每年要再上报一次。地方政府会什么时候开始收集这些数据?

每个地方不一样。上海是在管理层面最快响应政府的相关政策的,并且预计在明年落实,因为在技术、PUE、整个链接管理上已经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北京目前仍然以能源管理为中心,对于数据中心本身的创新等并没有一个独立的部门。这些细则定下来以后,各个省市会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执行。

5、今年以来各地区价格下降的幅度?

上海及周边的下降的幅度应该是有30%左右,广东地区下降的幅度在20%左右,而北京及周边应该是在10%左右。

6、降价主要现有厂商开始,还是新进入者为了抢占市场做出的降价决策?

华东地区跳水降价是从万国数据开始,万国面临的压力跟A股市场不一样,它是靠EBITDA来看业绩的,他不要利润,必须要把已建成的数据中心尽快的消化出去,所以在面临供应量突然暴增的情况下,为了抢市场必须选择降价。第一个应战的是世纪互联,其他厂商被动降价挤压利润。从客户端来看,第一家以低价采购的客户是拼多多,拼多多采取非传统的方法去招标,无限无底线相互要价。由于拼多多之前全部用腾讯云,价格成本各方面都很高,拼多多自己拿到便宜的资源,引起了阿里和腾讯的强烈的反弹,其他的供应商都开始跟进。

拼多多那个项目最终是普洛斯投资的云鼎低价拿到的。

7、在降价的背景下,互联网的自建会不会趋缓?

目前的确趋缓了。一是互联网厂商自建也依旧不能完全实现把应用全部放在自建的IDC中,还是要跟第三方IDC厂商合作,这主要是跟应用的布局和网络结构所决定的。二是如果租用的价格下来以后,自建规模也同样引发了用户内部的讨论。三是涉及到可靠性方面,刚开始自建的时候,用户拿指标很容易,自建节奏也很快,但是今年有能源问题之后,尤其是阿里在南通用了1个月柴油,最终还是把核心业务挪出去。

8、长期来看,价格是否会恢复到以前的水平?

在基于今年的需求预测下,乐观情况下价格能够保持在现在的水平。但现在5G、VR什么的驱动数据运算量提高后,需求有很大概率会提升。

9、上海价格降幅30%,广州降了20%是指新签的订单?原有的订单是否会有影响?

所有合同期内的价格不会发生改变,降幅都体现在新的订单。

10、上海地区价格降幅30%的可比口径?

主要是腾讯、阿里的新增业务,核心云业务。目前还是大厂的价格谈判能力比较强,因为订单的规模都比较大。

11、国内IDC空间有10倍以上,主要的新应用方向有哪些?

美国数据中心的能耗占到全国10个点,但中国现在只有2个点,中国数据量在几年前已经超过美国,美国数据中心是中国的7倍,现在赶上至少还差5倍。未来应用来看,中国在互联网会比美国要快,所以有8-10倍的机会。抖音直接带起秦淮,这样的案例之后还可能会有。未来的应用出来,冷数据不会是竞争中心,未来新出的应用容量很大,会对实时要求会提高,所以政策方向上5G和IDC一直都在一起。5G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数据中心解决运算的问题。冷数据的存储对能耗的需求很低。

12、现阶段边缘计算数据中心的需求如何?

这是方向,但应用还是没出来,一旦出来,边缘计算会爆发。所以现在很多公司还是在北上深以及环京和环沪地区部署,未来的需求还是在北上深。大规模数据中心解决核心计算的问题,边缘数据中心解决响应的问题。重要性取决于应用的本身架构。现在大部分公司没有做边缘数据中心,还是观望态度是因为不确定应用什么时候爆发,之后行业是靠并购扩张。

13、只看需求端,现在的恢复情况以及明年的展望?

云计算的增长是肯定会有,互联网厂商今年在国家整治的大背景下比较艰难,但是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云计算的需求还是在正常的需求中,如果没有新应用,仅看三大云厂商的增长,明年需求端来看大概10~15%增长。

14、明年的价格和发展趋势?

国家节能绿色发展的政策背景下,以及在能源收紧的状态下,造成很多数据中心会面临关停或整改,目前上海已经开始在收集名单。对于用户而言,原来的业务放在小机房可能面临业务系统的风险。对于大厂商来看今年12月价格开始是有回暖的趋势。对于新建数据中心而言是利好的,价格和需求都会有利好,有问题的是老旧小的数据中心。

15、行业供给出清的最主要的因素?

今年能源危机造成今年很多厂商在10月、11月是靠柴油发电度过。国家层面对IDC的指导意见说明国家在明确大力发展的IDC的背景下是要求各厂商把PUE降下来,这两点之前都没有发生过。22年需求还是正常发展的过程,用户在选择机房时不会把所有的应用放在自己的机房,这是应用布局和网络所决定的,同时用户也会选择更有实力的厂商,保证危机出现的时候能够最小的影响自己的业务。这些需求的变化会推动IDC的发展会向寡头聚拢,22年一定是加速向寡头聚拢。

16、怎么看待第三方厂商在能耗方面的优势?

PUE取决于设计投资和运维经验两方面,时间越久的厂商经验更丰富。PUE解决的问题就是花钱,经验足花钱少。新建成本会低一些,改建的成本很高。有老机房的厂商会存在改建难的问题。

17、现在价格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一线城市收益率如何?

降价多的主要是万国数据和世纪互联的PK,一线城市的竞争中宝信、数据港和光环新网等厂商的影响不是特别大。

18、如何看待光环新网和海兰信做海底数据中心?会对现有数据中心行业有冲击吗?

这是响应国家号召,从能源角度去贴合政策。主导方在客户,因为海底建数据中心除了能耗以外技术上有很多风险。

海兰信下面的专业公司海兰云也找我们做交流。海底数据中心是比较新颖的概念。但我们觉得最大问题还是不便于运维。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数据中心是关键基础设施,一般都是要做定期机房巡检和故障及时处理的。如果放在海里,就很难做到定期巡检,技术上风险非常大。

机房总是会有各种故障的,有些是机房电力设备、空调等问题,有些是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的问题。这些都是必须要及时处理的。一般我们都是要求1个小时内处理好故障问题。目前按海兰云交流的资料看来,现在是要再把整个数据仓拉出海面后再进仓处理,这个就没有办法达到及时处理故障的基本要求。现在的说法是要每半年才能拉出海面检修和运维,而且一次出海的时间要8个小时。这就满足不了基本的定期机房巡检和故障处理的要求。这个是海底数据中心最大的问题。

今年10月份Facebook的网络故障,因为门禁系统也瘫痪了,维护人员不能及时进入机房,造成了全球Facebook瘫痪了6个小时,成为重大的事故。如果机房放在海里,硬件设备出了故障,维护人员根本就没有办法进机房解决问题。

19、怎么看中国电信、商汤科技和光环新网已经签约海底数据中心的应用合同?

我们理解这些都是做测试和试点的合同。海南省政府领导目前挺看好海底数据中心的,海南省国资委下面的企业投资了海兰云,所以要求海南电信必须要支持海底数据中心的试点,商汤应该也是投资了海兰云,所以成为了试点客户,光环本身就是跟海兰信有合资公司,所以也是配合海兰云做试点。

而且这次三家都是只要了一个海底数据仓,20-30个机柜。肯定都是做技术测试而已,不是真正的商业应用。

20、那微软为什么要做海底数据中心?

我们理解微软也是做各种测试而已,进行相关的技术储备和研究,他们的海底数据中心项目从2014年开始立项,到现在也就是放了两个数据仓下海而已,并没有看到微软内部大规模的应用。也没有看到其他的大厂跟随。

21、硬件厂商这边增长在趋缓,这种情况是否是由于用户在自建数据中心?

服务器和自建数据中心的关系不是很大,服务器的采购都是最终用户负责,可以看成是用户的需求,2021年用户需求相对2020年是下降了很多,回暖一直到4季度才看到,22年在没有新应用起来的情况下,还是平稳的增长。

22、广东和河南之前有听说淘汰落后数据中心,目前最终落地的情况?

目前没有看到一个地方是强行关停数据中心的,都是没有客户主动关停的。目前还没有相关政策要求落后数据中心关停,这次国家政策出台以后,明年各地会出政策或许要求老旧数据中心整改。这种措施分两类,没客户的情况下会要求关停,有客户会要求整改,会采用罚款的措施,不会出现一刀切的情况。

23、看好那些数据中心的降低PUE的技术?

目前来看,沉浸式液冷和喷淋式液冷的方案,都可以做到PUE1.1左右了,但液冷方式都要对硬件设备有比较特殊的要求,目前冷却液也比较贵。后面看技术逐步进步升级,成本下降的情况。

在北方,间接蒸发冷应该是目前众多企业的选择,技术也逐步成熟稳定。对于一些老项目节能改造一般都是依靠氟泵,磁悬浮空调等方式对原有制冷系统进行升级。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注意: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友情分享,仅是基于行业以及公司基本面的静态分析,非动态买卖指导。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请勿跟风买卖!如造成不便,请联系后台删除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