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君实财经”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2-02-28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SiC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
过去十年积极收购、整合,大量投资的过程,2009-2021年,天科合达投衬底,山东天岳投资建设SiC半导体项目,三安投资160亿开发半导体产业化项目。
欧美日三足鼎立,中国快速追赶。预期26年亚太地区占据SiC市场重要份额。目前美国SiC全球份额最大,全球SiC70-80%是美国的,科锐,iivi,道康宁。
全球电力电子市场,比较大的话语权是碳化硅的器件、设计开发方面是领先的,主要是瑞典的Siltronic,ST,英飞凌,日本主导的是GaN,在设备和模块开发方面领先,松下、罗姆,住友电器,三菱,富士电器,中国主要是天科合达,山东天岳,东莞天域等。
SiC的规模2020年全球SiC衬底2.08亿美元,衬底格局还是以美国为主,cree岀货量占了全球45%。对比未来几年发展,大概整个44%的CAGR,预测SiC市场规模大概在2025年约为16亿美元。Yole预计2020-2026年CAGR36%,到26年是45亿美元,其中主要驱动力是2023年电动汽车市场快速爆发,驱动SiC功率器件市场急速增长。
SiC衬底上的GaN在射频领域基本已经取代了LDMOS和碑化镣。GaN市场规模26年大概是24亿美元,CAGR18%,其中主要是Si基GaN,占了90%以上市场。
21年国内碳中和,碳达峰,SiC产业崛起,替代趋势明显,国内SiC产业相对国外缓慢,但是国内政策扶持,21年一个季度新增的SiC投资金额达到了2020年全年水平,到了前十年5倍的体量。现在整个SiC在中国属于增长前期,后面扩产完增量会比较快。
英飞凌主要是奥地利的半导体新工厂,2022年已经投产了,现在投资24亿欧元扩产能。
国内SiC水平,SiC衬底主要应用有6个环节,一个是SiC的单晶片到外延片,单晶制备,还有芯片设计,制造,后面的封装,测试,最后到终端应用。设备有北方华创,中微公司,衬底和外延天科合达,山东天岳,瀚天天成,东莞天域,包括设计公司,瑞能,士兰微,中车时代,比亚迪。国际和台湾产业链来看,wolfspeed和Rohm从衬底到封测者所故,IDM,道康宁,昭和电工,iivi,英飞凌做从设计到封测,从设备角度,SiC在制程上,与大部分Si环节相同,由于硬度高,需要高温离子注入机,高温退火等设备,高温离子注入机是比较重要的设备,国内很多企业在做SiC的生长炉,华创,露笑,SiC的切片,还有SiC功率的一些外延反应器的设备厂商,现在上游材料持续加码追赶国际,SiC衬底市场格局还是cree的市场份额是最大的。在SiC制造成本衬底也是最高的,47%,外延23%,其他环节大概30%左右,衬底成本下降是提高SiC渗透率的决定因素。
Si晶圆8到12寸,SiC主流尺寸6英寸,每一片晶圆能制造的芯片数量不多,满足不了需求,我们看到的产业联盟预估,4英寸逐步减少,国内从10万片减少到5万片,6英寸从8万片增长到20万片。Cree计划在2024年8英寸SiC工厂量产,英飞凌2025年计划量产8英寸SiC器件。现在国内也在加码,合肥露笑也在做SiC的设备,长晶生产。
材料端,国内材料端扩产,跟国外的差距,现在看来,大概有5年左右的差距,从SiC衬底尺寸升级差距,从一个尺寸到更大尺寸需要5年时间。外延质量也影响器件生产,外延是在SiC衬底上长单晶薄膜,不可避免产生缺陷导致衬底材料和表面质量下降,影响器件性能,外延层长好后可以使得晶格排列更好,也是长外延层的主要目的。下游应用端驱动,SiC衬底前景光明,最主要来自于新能源汽车驱动,目前导电型衬底市场比较开阔,应用非常广。
Q:Wolfspeed.罗姆采用IDM模式,国内大部分是分段模式,要么做衬底,要么做设计,这两种方式各自的优缺点?
A:国内起步比较晚,现在供给还是集中在衬底,外延这块,对于设计公司,做设计现在已经有了三安光电和一些衬底的供应,现在如果要做IDM,资金量需要非常大,需要涉及的领域表较多,所以国内IDM少,IDM有自己的优势,从材料到器件设计到加工,解决自己的产能,对整个可靠性,问题的响应都更快,综合来看,往IDM方向做是最好的,国内很少由企业做全产业链的事情,受限于起步比较晚,攻克衬底和外延都很难,再做器件、封测,精力和资金都受到大的局限,因此IDM相对比较少。
Q:SiC在芯片里面主要是SiCMOS和SiC二极管,从二极管到MOS管的难度,MOS的壁垒,差距有多大?
A:二极管器件结构相对来说很简单,是SiCSBD,实际上整个不涉及到trenchI艺,就是势垒,MOS传统Si基,平面工艺,trenchI艺,通过沟槽结构改善器件开关情况,整体来说,SiC二极管价格比较便宜,单个晶圆做出的二极管数量远多于MOS,是配套的取代FRD来使用,SiCSBD反向恢复时间基本没有,不想FRD需要快速反向恢复,SiC有天然优势。
Q:SiC应用,电动车,400v到800v平台迁移,这种情况下,随着成本下降,尤其是整车成本的下降,SiC跟IGBT目前共存,未来大概是什么情况?
A:400v平台IGBT还是有优势的,到了高端的800v高电压,尤其是高端车型,大功率才能提高更高性能,比如保时捷的Taycan,未来30万元以上的车都会用SiC,比如理想的y,尤其是纯电车型,必须用800v解决续航痛点。现在主要是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产能能不能满足,而是里程续航是否足够迫切,SiC近年渗透率不会超过20%,80%还是Si基IGBT,25年700-1000万,20%的量也非常巨大的。SiC主要考虑的还是技术升级和市场效应,短期对Si基IGBT的替代还不会那么快。
Q:SiC分很多,衬底,外延,芯片,封装,模组,这里面大的价值量分布?材料里面47%的衬底占比,如果涉及到模组,比例分布?
A:衬底47%,外延27%,剩下30%是后面的封测成本,芯片到模块,一个是衬底,一个是外延,一个是后面的加工和封装过程,晶圆50%,封装25%,模块25%。
Q:Wolfspeed衬底技术变化,价格逐步往下走?
A:衬底往大尺寸做,现在基本上衬底1000美元左右,将来往大尺寸,良率提升,大概可以降低到一半,400/500美元水平(到25/26年)。
Q:不同环节技术难度,技术壁垒排序?
A:衬底难度是最大的,还有外延层,设备方面,最后还有器件的设计,后面跟Si一样的光刻、离子注入,尤其是高温的一些环节,再接着就是封测,相对比较简单一些。
Q:国内很多公司做IGBT,IGBT这块转向SiC的技术难度大吗?
A:SiC和IGBT是两种不同的材料,产业布局都不太一样。设备是可以通用的,但是材料,和一些衬底的制作设备,只能买别人设备自己做,但是只占成本25%的价值并不是特别大,也是国内很多企业在往衬底扩的原因。
Q:40%到80%良率提升需要多久?
A:看工艺水平,28%的降本来自于良率提高,现在来看每家的工艺制程,离子注入、高温退火的参数工艺调整是每家工艺制程中的技术积累,具体多少年每家不是很好说。要看制造水平和工艺人员的经验。
Q:器件端,主要SiC做的是SBD和MOS,这两种具体的应用情况,在电动车的应用场景和应用类型?
A:SiCMOS主要用在电驱系统,还有逆变器上面的电驱,还有DC/DC,主要功能是把电池过来的电压升压达到母线电压,400v电压平台,进行boost转换,在逆变器,把电压升高后,转化成AC交流电驱动电机,这是SiCMOS的作用,SiCMOS在车的主要应用就是电机驱动系统和车载充电系统OBD还有升压(DC/DC),SiCSBD和MOS主要用在。be上。
Q:特斯拉用了24个SiC模块,modelS和modelY的用量?
A:整个车载拓扑是相对简单的,车载就是三相全桥的结构,上桥,下桥,配合桥臂,主要变化是电流电压平台,需要怎么用,主要是这方面,数量的改变在于电流的增加。比如IGBT传统的750v平台可以上桥做两个IGBT,把400a的IGBT并联,做到整车800v,下桥同样2个,取决于车的搭配。ModelS不会变化很大,拓扑结构不会变化很大。
Q:器件类的产权,Designin,国内外版权情况?
A:Designin我们公司主要是用在保时捷Taycan上面,还有上汽上面。这是英飞凌的情况,士兰微进入车比较晚,用在领跑上面,还有一些没有上市的公司,华为也做电动汽车,安森美designwin了华为的问界5,比亚迪有自己的整车,不存在Designwino
Q:专利对器件厂商的重要性和发展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吗?
A:专利相对于通信行业,主要在于工艺上面,对通信行业,华为、思科专利技术壁垒,涉及到系统级的东西,涉及的专利非常多,器件类的产品主要是工艺方面的专利壁垒,但这个专利壁垒并不是特别高,因为不是系统性的东西,国内很多公司都是实用性专利,发明和创新类专利做出来的并不是很多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注意: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友情分享,仅是基于行业以及公司基本面的静态分析,非动态买卖指导。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请勿跟风买卖!如造成不便,请联系后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