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君实财经”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1-12-09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功能介绍专业投资、投行知识分享平台
更多纪要研报请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纪要和行业报告,缩小你与机构信息差!
恒瑞医药(SH600276)最新调研纪要
【问答纪要】
1.产品布局、试验设计
Q:BD品种近期思路转变?BD品种与整体研发体系结合的思路?
今天集中介绍内部能力,但恒瑞对license-in&out都很open。万春、天广实、瑛黎合作产品都是血液瘤方面布局,血液瘤种虽然小但是多,加起来市场很大。之前没有完整深入布局该领域,现在借助其他优秀biotech做出的优秀分子进行补充。
目前国际上超过15个PI3Kδ已进入临床,筛选安全性有效性选择性后认为瑛黎产品是潜在BIC。天广实三代CD20有更新修饰,契合恒瑞的管线补充。万春合作逻辑,在升白领域已有很多布局,中国和美国癌症5年生存率有较大差距,美国66%,中国36%,很大原因是中国化疗没有遵循标准用量,怕中性粒细胞减少。目前恒瑞已经布局G-CSF,希望加上普那布林有更多布局。在肺癌、免疫疗法联用上也有潜力,对恒瑞是一个良好补充。
对于普那布林,我们已经有化疗、辅助治疗布局,这个产品是一个很好的升白组合。化疗引起血小板下降也在做临床,化疗引起红细胞下降,止吐,疼痛管理也都有布局。普那布林引入进一步巩固整个组合,注重肿瘤患者生存治疗,全面布局。
BD方面注重与国外企业合作,关注我们认为BIC品种在海外的前景,除license-in还要做out。
Q:3680国内入组患者比例70-80%,能不能通过提高国内患者比例提高全球临床效率?
全球多中心临床要有一定比例能代表这个国家病人情况,一般考虑全球试验20-25%来自当地,70-75%来自中国。现在中国实验质量提高,纯中国数据也会被FDA接受。中国试验相对cost比欧美低,满足不同国家监管要求前提下更多病人来自中国cost会低,但一定要满足注册要求。例如HSPC在美国没有入组病人,但像肝癌不是美国主导疾病,FDA接受15%病人来自欧美代表其患者群体,按照要求来做。整体来看更多病人来自中国是比较好的策略。
合作模式:管理层做了决策即成立项目团队,用最强leader,可以来自不同国家。GPT(globalprogramteam)工作模式,目前来看有效,效率比较高。
Q:PD-1系列,PD-L1和双抗布局了很多临床,覆盖了主流大瘤种整个流程,有很多组合,有些适应症不只布局了一个选择,布局时如何定给药策略,如何看待这么多临床背后产出比?
临床并不一定能获得理想结果,PD-1系列完整有好处,PD-1抑制作用最强,但也有问题,如安全性。PD-L1抗体在SCLC有效但PD-1抗体在SCLC可能不是那么好。各自在肿瘤治疗中有特定位置。
PD-L1/TGF-β默克和GSK不做了我们还在做是不是不理智,但我们做任何临床都根据之前取得数据来决定下一步,ASCO已经发表。要看到积极苗头才会做投入巨大的3期注册临床。
PD-1与其他组合是为了解决PD-1耐药,提高应答率增加应答时间,这是我们做联合想做的。PD-L1相对安全,在围手术期,辅助新辅助有更好表现。TGF-b可能减少手术后转移,但目前相关临床没有成功,需要很长时间。先找敏感瘤种,再做探索,不断进步。
三个都已经进入临床后期,布局还是有区隔。进入3期试验都有前期数据支持。1701尽量看既往PD-1治疗失败的,不同免疫制剂布局不同。1210在新辅助辅助阶段布局较少,目前没有。1701更多的是前移。围手术期肺癌用的是1316,1701双抗也在做围手术期。虽然我们有不同免疫制剂,但布局不同。而且自己产品不和自己做头对头就会有别人来做,PD-1已经建立基石地位,未来产品还是要打败。在临床研发中考虑这些因素,要做区隔,在可控范围内用自己产品线达到自己的目的。
Q:眼科,自免等板块进展很快,哮喘TSLP单抗有进展,IL-4,5靶点有布局,如何看待几款产品联合或战略定位区别?海外头部这些分子都在3期,我们这些哮喘领域的分子定位是me-too,fast-follow还是潜在BIC?未来是否还会拓展?
哮喘分很多种,嗜酸性IL-4,5有效;TSLP覆盖广,中重度都有用。自免以往认为一个药包天下,但现在深入研究认为也有耐药发生,分型更细。IL-4,5在通路上有overlap,但未来临床开发和使用中会有顺序和中、重症侧重区分。TSLP更广泛覆盖,目前布局希望对一个疾病领域布局实现全方位管理。转化医学重点,针对一个疾病对后面布局有拓展,未来哮喘方面还会有一系列分子,小分子大分子和组合,都会进入临床。自免是慢病需要长期管理,未来会对病人进行精细分析,精准用药,长期管理。
除了哮喘,COPD也是关键关注,IL-4还可以做其他。这些项目实际都是fast-follow,国内很多企业也在做,看能不能做长效、优效的。
我们考虑靶点、选项目时会对整个领域做分析,看有哪些公司在做,我们做出来若干年以后临床情形会如何,现在未满足临床需求是什么?例如哮喘吸入性激素控制不了要上抗体,IL-5针对嗜酸高,否则效果不好,这就是未满足的临床需求。TSLP与之区别则是均有效。我们做过深入分析,觉得可以针对不同分型,或者组合去解决临床看到目前不能解决的问题。
Q:很多适应症如肾癌二线有三个设计在推临床,海外临床如BMS有三臂,我们为什么不放在一个3期里面而要开三个?是因为转化医学可以更细分人群吗?
PD-1、PD-L1、PD-L1双抗和贝伐、TKI联用,阿帕替尼vs法米替尼,激酶谱有区别,它们与PD-1/L1联用疗效、安全性有差别,在不同瘤种上也有区别。肾癌布局有探索性考量,入组病人情况不同,希望免疫检查点耐药/naïve不同人群有不同治疗选择。基于前期探索会最终确定如何布局免疫naïve/耐受不同的治疗方案。
三个试验选择人群不一样,TKI,免疫治疗既往治疗史不同。三组设计是最常见的析因设计,要证明2、3个药比标准治疗好,要证明其中一个药比标准治疗对照组好,是常规讲的析因设计,证明component的contribution。目前肾癌我们是针对不同人群,方案不同。肾癌本身一线时间长,目前疗法多,如何确认针对不同组合的优势人群是我们正在做的。我们在临床中发现PD-1联合不同的TKI在不同瘤种中不同。根据前期探索结果,注册临床由优势人群决定。
Q:技术平台到产品的布局,立项决策时是从靶点和产品去选择平台,还是由已有平台衍生系列产品?
区分平台和分子形式。分子形式即Modality小分子、大分子,单抗多抗,融合蛋白,ADC,siRNA等。每个modality有特点和局限性。小分子有利穿透,作用膜内靶点,但对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效果就不好。大分子针对膜蛋白,胞内靶点还在尝试不太成功。不同分子构型有不同特点。PROTAC克服小分子局限性,可以target除酶外药理靶点,只要可以降解。可以拓宽应用领域。siRNA也是,只是递送存在问题。
每一个modality需要特定平台去做,如抗体的发现平台,小分子的筛选平台,双抗的平台,ADC平台等。这些平台都有各自技术难点,没有平台就无法做这些modality的分子。技术平台是基础性工作。认为modality有用就要做技术平台,同时考虑项目。做技术平台同时做项目,在做项目同时验证技术平台,是否如设计目的。选项目、靶点时,是根据临床需求选择。这时就需要技术平台,关键技术平台一定要有。
Q:0302安全性有优势,JAK国际上的安全风险,在此的考量?
0302选择性高,半衰期长,从已有2期和3期阶段性数据看与同类比安全性比较mild,包括感染率。目前看3期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心血管warning,基于前期2期数据看心血管上没有特别发现,可能跟选择性高有关。最终要看3期做完的结果。
托法替尼给所有JAK带来的影响,我们做项目强调JAK的activity,从选择性来说0302是很不错的。机制相关副作用必然是有的,感染是正常的,目前数据都很好。Arcutis引入后认可,在猴子上做了副作用试验,认为是mostselectivecompond。目前不到1000人数据,我们也在持续关注。这个靶点知道毒性在哪里,FDA加了黑框警告。临床首先关注安全性,然后有效性,我们非常关注这个问题。
Q:糖尿病,胰岛素储备产品与已上市胰岛素差异化优势?
很多人不愿意做,胰岛素集采了。为了给1亿糖尿病患者更多选择。超速效胰岛素5min起效,诺华礼来有,有应用前景。我们至少是世界第三家新分子的胰岛素。与GLP-1组合,有长期机会。系列做好,DPP4i,SGLT2i到胰岛素等。马上上市两个口服药先做起来,牵涉到患者管理。现在关注胰岛素周制剂,礼来诺和诺德已经做了,恒瑞是不是做有自己思考。要有completepackage给患者,以患者需求为中心,寻求市场。
2.国际化
Q:在海外开了很多临床,比较激进,如1811大型全球多中心I期,K药头对头的法米+PD-1等全球来看很有竞争力的临床。JAK1艾伯维数据很好,但我们也不比它差,马上会开3期。这些临床规模很大时间很长,之前我们海外临床不是很多,如何平衡费用和风险,出于什么考虑去做riskytrial?
什么做,什么不做公司内部会做评估,如POS。如1811,从临床前数据,对产品有信心,开了包含美国韩国日本中国的相对较大规模一期临床。而102只做胃肠,只在中国,103肺癌也只做中国。考虑全球布局时,首先看在同类靶点、同类分子中排名靠前,像1811和TSLP,我们认为很有潜力的有信心去在一期就开展海外中心。开全球I期可以同步推进,积累中国人和白人数据结果,尽快获得其他人种数据。如果成果,2、3期也能全球同步开展。公司会考虑全球布局和未来市场做决定。
Risky问题:任何试验都有风险,基于全球治疗经验。对照组选择practice不一样没有在美国开中心。因此对分子先做评估,其次会考虑各国家practice。Practice会影响决策。看成功可能性,cost,POS问题。海外做实验花费更高,公司会有深层次考虑举措,未来可能会有措施以便更好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国际项目。
Q:国际化临床,很多管线在全球推,在海外面临效率问题。今年临床效率有很大提升,未来如何提升海外效率?与海外合作团队模式,协作分工?
之前海外团队较小,更多依靠CRO,这种模式在目前竞争激烈环境下不是最有效的,因此在海外招local团队,他们更熟悉专家和practice。在美国欧洲建立自有运营和医学团队可以保证效率和质量,加强专家沟通,增加对试验认可度。CRO的项目可能不会成为研究者的首要考虑,有合适的病人不会首先想到我们,可能会影响入组速度。但现在入组速度有提升,但依然没有中国这么快。目前基本沿用中国工作模式,每个月有项目reviewmeeting交流问题和讨论措施。海外团队既往经验有好合作沟通,效率会逐渐提升。
Q:研发费用现在20%,未来规划?国内国际资源分配?
60个新分子,近250个临床需要巨大投入,费用也在上升。我们量入为出,不会借钱做。挖掘创新药潜力,稳定高增量仿制药市场。先有健康收入,研发就会顺畅。海外上半年6亿,下半年不会少,会持续投入。提高内部研发效率,聚焦,根据数据不断调整策略,灵活。投入是必须的,具体数据不好说,只会多不会少。后期项目注重开发,推动上市发展。
3.团队管理
Q:我们涉及疾病领域很多,MNC一般5、6个治疗领域,研发管理半径?与海外药企相比管理能力强能布局这么多领域?
诺华强生比较平稳,传统仿制药转变成创新药公司要注意专利悬崖,需要平衡的布局。我们主打肿瘤,心血管,自免,疼痛(有交叉),抗病毒。眼科不是所有公司都做,很多还是跟自免相关。并没有超出MNC,只是我们表述细化。
Q:做FIC和海外临床时如何考核临床前分子质量和海外临床团队效率?
设定KPI,一个月入多少,多久完成入组。每个项目有系统管理流程,立项后有项目整体计划,各个国家入多少病人启动多少中心都有计划有timeline,有reviewmeeting,看问题和实现入组情况。海外不可能用中国标准完全要求海外团队,项目管理层面有系统考核指标。
Q:研发管理方面,未来研发和临床R&D部门中,全球化跨部门多职能管理体系如何提高管理效率?
国内外管理体系问题。在美国、欧洲有研发researchcenter,十几年了,研发与国内沟通很好,weekly交流,各有分工。目前还是这样做。未来海外团队扩大以后分配会根据未来需求做调整。区域管理方面,没有分的很严格但各有侧重。很多是相通的,基本要求筛选方法很多是一样的,看各团队成员优势在哪。
海外团队一般做中国团队不能完成或需要更长时间完成的事情,比较新的靶点等。大的策略从管理层下发,海外研究开发团队有自己管理方法,根据当地情况不同,按照总体战略实行。从cost-effective方法来做国际化。需要时间、耐心。
Q:平行开展很多创新药项目,取舍?优质项目能获得更多资源?有一些项目未达预期效果叫停机制?
动态管理,每天都做关注和决策。任何问题都能及时调整。我们还没有到80%以上成功率水平,随着项目靶点前移更要关注,这方面不会有太大问题。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注意: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友情分享,仅是基于行业以及公司基本面的静态分析,非动态买卖指导。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请勿跟风买卖!如造成不便,请联系后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