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行业专家交流:主轴承和齿轮箱国产替代情况?

本文首发于“君实财经”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2-06-06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行业纪要】风电行业近况梳理电话会纪要

要点总结:

产业规模:预计全年招标总量60-70GW,其中陆上50-60GW,海上15-20GW。上半年的装机节奏正常,装机量较少主要受季度性及统计方式的影响。预计全年装机容量在55GW到60GW之间。风电在每个五年计划存在周期,前两年重储备,后三年重建设。预计未来三年装机量会持续增加。

国产化:包括齿轮箱、主轴轴承在内,目前国内的市场空间很大,并且厂家积极性很高,国内的实现从1到N的生产能力很强,未来实现国产替代没有问题。

Q&A

Q:怎么看待下半年的招标节奏以及全年的招标总量?

A:总量第一季度18GW,上半年30GW左右,下半年30GW,全年陆上可能50到60GW,海上15到20GW。总量在60到70GW。

Q:海上招标主要的来源?

A:海上传统的是江苏,江苏今年有500到600万的招标容量。广东阳江的300万,汕头的95万已经招标结束,一共将近400万。山东的指标已经基本分完了,有300万到400万的招标。广西今年应该也要开始启动。海南的至少420万三个示范项目给了上海电气、申能,中海油,明阳,要求要开工了。这几个省加起来就有小1500万。福建福州的项目也马上招标完,漳州的近海100万到200万可能也要开始招标。

传统的海风电主要是江苏在大规模做,浙江、广西、福建在十三五的时候没有动作,但现在都很积极。加上现在初步预计实现平价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开发商也对海上风电很积极,今年招标预计1500到2000万。之前汕头没怎么做也是因为军事的问题,最近他们也在军事上取得了突破,马上要开始启动工作。

以前“十三五”基本在做省管海域领海之内的,省里可以审批。但现在大部分的已经到了国管海域。国管海域对这些专属经济区是没有专门的管理审批办法的。最近国土资源部也在制定相应的办法,具体规定出来以后,对深远海的审批就会加快。在具体规定出来之前,这几个省也向能源局报了规划,在等待审批。审批之后看看能不能以示范的形式先把国管海域的用海权批下来,开展示范。整体还是在等待新政策的出台。

Q:海缆方面,上半年海缆的价格和毛利率是否有明显下降趋势?

A:海缆前几个项目价格降的比较少,最近的三个,阳江青洲的五六七,六是交流缆,五和七是两个直流缆。六现在已经进入投标阶段,五和七是下个月进入投标阶段。虽然最后的报价一定比投标的稍低,但五和七本身的毛利率就很高,我们预计实在50到60之间。其他的话,交流缆由于产品规格的提升,虽然总价会比投标的时候略低,但是实际的毛利率应该会比较高。

Q:海缆方面,中天最近用的铝芯,未来铝芯技术会不会有一个广泛的运用?

A:目前我们和设计院了解到,这不是主流方案,只是一个小的尝试。因为没有必要,海缆单根的事故风险远远大于风机,1GW用两根海缆,1GW要20亿,20亿两根线,万一出了问题影响很大。海外包括历史以来用的案例也不多,大家更偏谨慎一些,目前很少是用铝的方案。

Q:对行业未来的装机预期,行业增长的长期态势?

A:海上“十四五”期间今年开始至少新增4000万以上,因为各省的规划加起来至少5000万了。海上的规划比陆上更容易做,更准确一点。“十四五”从现在开始新增4000万KW没有问题,“十五五”海上风电的成本会进一步下降,我坚信会翻番。

欧洲也是这种情况,欧洲陆上的量已经不大了,海上的招标量非常大。而且海上的推动力也不一样,欧洲陆上很少有像国内的大型开发企业,都是分散式的小业主,但欧洲海上的推动力是大的传统能源公司。这些能源公司在欧洲陆上开发的时期其实是损失的,因为德国丹麦的风电开发并入到电力市场,把他们的火电挤出了市场,导致他们的陆上火电出现了亏损,海上风电是他们的救命稻草。加上欧洲是实现气候变化目标的先锋,海上风电成为了他们非常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至少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资源是这几大油气公司在做。这些巨头有资金,非常适合做这种大的集中的投资项目,有这些巨头的推动,海上的发展是非常快的。

另外是海上的资源比陆上丰富得多,尤其深远海,深远海资源的潜力非常大。“十四五”中国海上主要还是示范,技术的积累,真正开始大规模做还是“十五五”,总量至少会翻倍。

Q:就是说“十五五”期间的海上年装机量可能会比“十四五”更快?

A:现在还是示范,海上技术降价的空间和发展潜力太大了,就和十几年前的陆上是一样的。海上发展的潜力太大了。16MW,20MW我觉得都没问题,甚至如果碳纤维解决了,叶片做到150米,我可以做到25MW甚至30MW。欧洲的实验平台,十年前美国做到15MW,三四年前他们做到了25MW的,现在韩国做到25-30MW的实验平台,我们也在考虑建实验平台,规划实验平台要做30-35MW的。我们阳江的叶片实验室,现在看150米没准都小了,应该把实验能力做到160米。

Q:就综合实力来看,未来哪些主机厂会有优势?

A:整机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不是一个成熟的产业,有很多变化的空间和余地。任何产业发展肯定要经历一个草蜢时代玩家很多,最后打来打去剩下几个龙头。欧洲可能比我们进步一点,现在就剩维斯塔斯,GE等几家。中国现在十五六家还都在做,五年都不一定能分出胜负,要到十年左右,这是一个长跑。

从长期来分析竞争力,技术路线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大家以前认为直驱很有优势,直驱现在已经毫无竞争力,越大兆瓦级直驱越没有竞争力。比如13MW或14MW的机组,直驱电机要1200到1300万的价格。半直驱加齿轮箱的价格相当于你直驱的电机,直驱就没有竞争力了。未来我不知道是否还有新的技术,比如铝代铜或者其他技术能出现,直驱的成本能控制下来,那么直驱又会有新的起色。所以我觉得别看风电是传统的机械制造业,里面还是有很多的颠覆性的变革的机会。另外,价格竞争也是取决于成本的控制,取决于技术路线的选择,一个轮毂有人设计40吨,有人设计就是30吨,竞争力差距就体现出来了。所以技术还是竞争力非常重要的手段。

其次是实力,要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支持研发费用。比如你想在竞争中胜出,不能只盯着陆上,海上肯定是巨大的市场。你想进入海上市场,海上风电机组至少要13MW,15MW级的,那这个研发费用是需要足够的资金实力的,

另外还有商业布局的影响,生产布局。未来的生产模式会发生很大的变革,现在陆上的问题不是做不出大兆瓦的风机,而是做出来了怎么运到现场怎么吊装,是被运输和吊装的能力制约了。陆上的发展肯定是越大的效率越高,成本直线下降。但是大了之后运输存在问题,所以现在有的人在做分段式叶片,起吊能力更高的,载荷更大的吊机也在研发中。包括现在很多新的吊装技术,比如塔筒一节节向上顶,不用吊机了,靠塔筒完成吊装,新的技术也在研制。包括维斯塔斯这边国内有很多模块化的,机舱就弄成几个标准集装箱,到现场把几个集装箱一拼就可以。我可能机架,发电单元不再送到组装厂组装,都直接送到现场,模块化的运输,那就减少了很多制约。所以布局瞄准的方向也会影响竞争力。

还有一个就是商业模式,现在竞争到这个阶段,整机厂都要去开发资源。卖风机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肯定要卖风电厂。短期谁能拿到更好的资源,那他的竞争力,利润也会提高。

所以短期看是价格竞争的能力,获取项目资源的能力,长期看是技术能力和资金实力,综合实力。现在分析谁行谁不行还不能下定论,整个行业现在还不是成熟的产业,还有很多变化的空间和余地。

Q:未来三年会不会有电价上的政策催化建设量?

A:首先电价政策上,中国搞所谓的电力市场,还是计划经济的市场。如果我们真的走向了市场化,向国外一样的现货市场,那么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现在出现的很多问题不是缺灵活性,而是缺把灵活性调动起来的方式,没有市场化机制。现在我们的粗放调动方式是不适合波动式能源多的系统的,为了应对波动性需要很高的精细化要求。如果市场化改革往前走,对产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但如果改革改不动,还是停留在计划或者半计划,也不会很不好。只要双碳目标没有变,那装机量不会下降,只能上升,电价之类的相对都影响不大。

Q:主轴承和齿轮箱,未来的国产替代情况?

A:齿轮箱没有问题。现在主要是主轴承,国内做0到1的事情难,但只要国外做出来了,从1做到N是没有问题的。以前是因为市场空间不大,没有人愿意做。碳纤维这么多年一下有了突破,就是以前用量少,现在有大的市场空间才会去投入,主轴承也是如此。风电产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规模,量非常大。这两年的主轴承市场空间非常大,所以大家愿意去投入,有了发展空间又有鼓励,取得突破,实现国产替代是没有问题的。

另外,目前我们国内风电是出口大国。这些齿轮箱,叶片,轴承也好,虽然是国外的品牌,但60%-70%都是国内生产的。算整机,维斯塔斯40%以上的产能是在中国。中国式风电制造生产的大国,主要的生产在中国,只是品牌可能还差一点。

Q:对上海竞电价的看法?

A:上海的竞电价不可行,也没看到哪个省要这么做。现在没有竞配的时候把电价作为因素的,中国的电价是只有中央政府发改委价格司来定,地方的价格部门没有权利定电价。

Q:浙江市场的深度规模,启动节奏?

A:浙江最近是200万左右,主要在温州,宁波有一点。浙江是国管海域,也要等政策。而且浙江都是深海,施工基础的造价比江苏等更难。浙江的突破未来要靠浮动式,是挑战比较大的省份。

Q:所以浙江主要是成本的问题,而不是风场资源的问题是吗?

A:就是成本的问题。资源量从来不是瓶颈。

Q:深远海的开发上,浮动式基础到25年可见吗?

A:可见。这个是有详细的路线图实现平价的。另外浮动式基础降价的空间非常大,它把工程问题转化为产品问题。工程靠规模化降价比较难,但浮动式将来浮体是一个产品了,只要规模化生产了成本会大幅度下降。浮动式基础的潜力非常大,并且可见的近两年在突飞猛进。

Q:利润增长方面,整体来毛利率情况?

A:今年风电各个板块的业绩有所分化,有人受益有人受损。一季报可以看到业绩好的一个是轴承,一个是海缆。另外毛利率差也有交付量少的因素。今年风机的交付量较大,零部件交付量较少。所以风机的利润超预期,零部件是低于预期,塔筒是大幅低于预期。本质原因是风机一季度给零部件做了降产,降产原因是风机交付落后于零部件交付。二三四季度尤其是三季度交付应该会非常旺盛,接下来增量大了后毛利率就会提升。目前我们看好的利润率比较稳定的有管桩、海缆、轴承,整体都是不错的。今年风机价格比去年跌的少,略有降低但幅度不大。风机制造毛利率一直也不高,未来会维持住不会有大幅下降。

Q:之前最低点附近中标的项目大概什么时候可以开始交付?

A:最低点要三四季度,明年。但是零部件已经降过价了,除了塔筒别的零部件全年价格已经锁定了。

Q:海风平价的评估标准是什么?

A:全投资收益率6.5到7,电价按照当地的火电标杆电价。按全投资6.5到7的收益率计算投资的成本控制在多少。

Q:对西北地区电网近期的发展看法?

A:西北搞大基地处于两点:1、特高压电网建设送出到东部。国家要能保证特高压的建设速度在加快。2、把当地的负荷提起来。把自备电厂压下来,提高当地销量的比例。现在很多高耗能的产业在东部发展空间受限,用能成本提高,碳排放量很高的话,出口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这些企业现在是向西部转移的时机。只要中国的双碳目标还在,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Q:今年上半年项目的开工率会不会比较低,可做的项目比较少?

A:可做的项目并不少,今年可做的项目在5500以上。不过由于疫情管控原因供应链会受到影响,还是存在不确定性的,建设的空间肯定没有问题。

Q:风电项目在野外也会受影响吗?

A:还是会受影响,零部件的制造,供应链会受影响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注意: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友情分享,仅是基于行业以及公司基本面的静态分析,非动态买卖指导。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请勿跟风买卖!如造成不便,请联系后台删除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