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子CDMO专家交流:下游需求结构?第二梯队和药明生物定价区别?

本文首发于“君实财经”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2-06-01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大分子CDMO专家-交流纪要-202205

大分子向中国产能转移趋势如何?

新冠有加速转移,最近没啥特别的,专家是二线梯队没有看到大的变化。

项目类别变化?

19年十个有八个单抗,20年一般变成双抗,21年cgt起来了,22年单抗,双抗,adc之类各占三分之一。

项目数增速?

200-500升是中试,走到中试的不多,项目数有五六成增速。

中试后失败的原因?

技术上成药性不够,融资增速下滑缺钱也有。

立项到中试可以筛掉一半,从中试到临床可以筛掉更多。

投融资怎么样最近?

去年就比较难了,今年和去年下半年持平,没啥大的变化。

药明生物在加班,公司项目也很多做不过来。

项目转出的原因?

因为到三期以后就需要进行商业化产能生产的准备,所以产能都转移到药明生物了,药明生物虹吸的比较厉害,第二梯队没有验证过的商业化产能。过几年第二梯队起来就好了。

国内生物企业到商业化是否会自建产能?

国内喜欢自建建设产能,文化不同,另外园区政府投资有相关优惠或者说要求。

国外会更聚焦于更多管线,不做产能。

不过这个也会在很快时间洗牌,如果不是很畅销的药很快就会过剩,不过转到cdmo,下游药企会顾虑其自身有药品销售。

如何看待产能扩张和竞争加剧?

鼎康2.8万升,药明生物26万升了,其他扩产的都还没有扩好,如果其他企业扩张好了后,竞争会很激烈的,这个时候就比拼第二梯队的时候,如何说服客户选择自己。

第二梯队可以拿到国外订单吗?有相关能力吗?

药明生物拿了很多,很多单子也放到国内了,产能转移到国内主要还是通过药明生物的方式。

两三年以后如何国内第二梯队建立起来,gmp认证通过以后,第二梯队也是可以拿到国外的订单的。

起点都挺高的,国外专家回来的,拿到订单还是可以的。

不过需要国门放开,实地考查建厂gmp检查等,可以拿到mnc的订单,最开始比较小然后慢慢培育信任度,做大。

疫情导致加速向国内转移,疫情后会回流国外吗?

转移来再转移回去没必要,很困难。

核心是新冠相关的订单消失了,需求萎缩。

非新冠没啥变化。

对于一次性和不锈钢的替代关系如何看?

第二梯队更愿意做不锈钢,但是专家更认可一次性袋子。

六个2000升平行放大,和1万2比还是会更加便宜10%,一个2000升比1.2万贵30%。

生物药特殊没必要做大罐,替代快,滴度提升之类。

耗材国产替代进度?

需要中美双报不愿意用国内的,不过疫情导致很大变化。

填料这些纳微之类,超滤膜包比较难。

赛科班很快都在国内成立用于商业化了,法国之前用玻璃的,做生意都想做。

国内也可以替代一部分。

药企会要求必须用国外的材料吗?

看互相间商量好,如果国内质量稳定,也是可以替代的,现在还是比较有疑虑。

第二梯队和药明生物的定价区别?

药明生物的价格的四成提升到55%。

药明生物基本代表了国际化的公司的水平。

药企做cmo是不是比较不靠谱,仅仅说是自己有富余的产能?

害怕知识产权的丢失,担心研发能力缺失只懂自己家的药。

项目滚动到商业化会转移吗,需要多长时间?

从三期开始就一般不转移了,转移需要重新做三期实验,太花钱了,这块和化学药不一样。

顶多转移的话,从二期刚开始就考虑转移了。

细胞株构建开始,做做200升,足够动物实验之类的,就可以考虑转移了。

所以说cdmo企业也需要很早就开始规划,说服客户转移到自己这里了,三期产能没有做好就开始了。

商业化产能会选择多少供应商,一二供三供比例?

见过的最多三家,绝大多数是一个供应商来做,可以换,细胞株构建开始,如果不满意就换掉。

药企自建外包比例?

十个药企有一个有自建的,科学家创业被政府园区说服给地。

这两年融资困难,自建的意愿很低了。

第二梯队订单是国外为主吗?

第二梯队还是国内订单多些,前期需要很多沟通,这两年疫情会影响国外到国内考察。

长期中国还是可以拿到很多国外订单。

中国成本有优势,转移到越南之类还是比较困难的,比如上海苏州可以招到人,绍兴就不会。

是否政治因素导致产能向中国转移趋势逆转?

新加坡会承接一些产能,但是新加坡成本也不低,还是药明系的。

其他东南亚国家还是难转的,商业化的事情不是很care政治方面的事情。

Uv|对行业影响,是否对从业有警示?

没有太大的影响,核实完了就行了。

业内不觉得是很大的事情,因为商业化上报fda还是比较透明的,没有啥无法核实的。

和芯片还是不一样。

竞争壁垒?

质量是核心,人机料法环。

生物行业人才缺,成立团队,工艺打通需要配合。

人次整合,装备调试很花时间,供应链磨合等等,核心是人的管理。

怎么看行业周期?

会有周期,投融资已经冷了快一年了,没见到恶化,但是何时好转不清楚。

三期不容易转移,第二梯队如何拿到商业化订单?

一期二期做好就有可能做到三期了,直接空降三期再第二梯队很难,药明生物是可以的。

细胞株构建好,如果转移,是否有专利费?

有但是很少,研发期间不太收费,商业化会交钱是后话了。

中美双报多了后,中美两地构建产能是否有优势?

是的,如果是大药,还是很有优势的。

第二梯队也都在中美双地布局,都是海归,融资也是国际的。

另外国内也会多地布局防止出现风险。

三星生物扩张到62万升,行业是否会过剩?

第二梯队竞争优势?

如果规划的行业都做到,会过剩。

不过大概率很多小企业说着说着就没有了,最终大概率还是可以的。

尤其如果面向国内药企,还是有优势,不会说再转移到药明生物三星之类的。

凭空抢单子肯定抢不到药明三星,行业很大,如果一二期做的很好,三期还是可以拿过来的,不会说就转移到其他企业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注意: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友情分享,仅是基于行业以及公司基本面的静态分析,非动态买卖指导。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请勿跟风买卖!如造成不便,请联系后台删除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