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通信供应商交流:硅光市场空间?中际旭创硅光产品进展?

本文首发于“君实财经”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3-09-07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Finisar专家纪要20230905

[专家发言]

1.硅光技术简介:硅光旨在利用CMOS工艺线,基于硅基集成的方式生产集成多个光电器件的硅芯片,进而简化封装、降低成本。硅光在高速、高集成、低功耗三方面具有理论上的巨大优势,然后当前也存在一些技术缺陷,有赖于技术的进一步突破。

2.硅光的发展历程?硅光在过去处在学术界的研究阶段,从70-80年代提出硅光概念,到现在有40-50年的停留在学术界的研究阶段,一直没有真正的产业化。英特尔在硅光技术有超过20年的布局,从2000年开始就在硅光领域开始做一些研发工作,2016年英特尔把自己所有有关硅光的研发成果集成在落地的100G的光模块产品中,实现了硅光技术在工业界的100G光模块产品,这是硅光产业的重大突破,从学术界转到了产业界。

3.硅光的应用场景?不仅用于光模块,也可以用在传感、消费电子,甚至光计算领域,未来5-7年内主力市场还是通讯市场。在光模块领域,硅光目前以短距为主,进一步拓展到CPO封装、相干硅光,中长距光模块市场或较难取代。

硅光在传感的应用:有2个,消费电子和激光雷达。

1)消费电子:将来可穿戴设备中需要集成血糖检测功能,消费电子要求要低功耗、小尺寸,将来要做无损的血糖监测,无损的探测都是基于光的方式。比如苹果和洛克利合作的硅光的血糖检测,就是基于硅光芯片上的光源发射短波长的光,照射血管物质,同时用光谱接收仪接收光源,通过发射光和接收光的对比,根据光谱推测血糖浓度变化。这个市场苹果预言了7、8年了,今年年初有消息称苹果有突破性进展,可能会在下一代iwatch里集成硅光的血糖检测功能。

2)激光雷达:像EVA这样一些海外代表性的公司,已经有这种开发了两代的一些硅光的激光雷达产品,也是基于硅光芯片,它的特点就是做到全固态、低成本。

4.光模块领域,硅光相较传统方案的优势?100G硅光方案较成功,200、400、800G市占率低,1.6T硅光方案的占比将大幅提升。

因为1.6T这么高的速度下,传统方案的功耗、尺寸、成本非常难平衡。而硅光根本不惧这种高速率、多通道,因为硅光可以通过在硅上去大规模集成的方式,让成本不会随着通道数的增加、传输速率的增加,而呈现同样的程度的增加。

1)硅光方案:通道数越多,不仅仅是光源的增多,包括探测器、调制器、隔离器,波分复用器等全部都得增多,而对于硅光来说,通道数量的增多,器件的增多,对它来说影响可控。因为它基于硅光上去流片,器件数变多了,无非就是集成度变大,它总体的加工流程是一样的,成本不会等比例提升。硅光基于半导体的工艺,它的精度决定了它可以满足高精度稳定的良率要求。

2)传统方案:传统方案随着器件越来越多,它组装就越来越复杂,用料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整个系统的良率水平,因为需要耦合,要对准,通道数越多,良率会指数级的下降。

同时,硅光领域大家也有不同的光源的方案,有一种方案叫CW连续激光器,就用一个激光光源,有个大功率连续激光光源去耦合到硅光芯片里面,经过分路去支持多通道。将来的硅光光模块有一种技术路线,还可以节省光源芯片。就不是说有16路通道就一定要16个光源,可能两个光源就可以实现16个通道的驱动,所以在BOM成本上,硅光将来也是有比较大的优势的,它节省的不仅仅是硅光芯片上的一些无源器件,它甚至可以节省光源的成本。

所以硅光方案可以在性能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成本不会有太大的增长,这就是大家看好硅光这个产业背后的逻辑,就是它可以参照摩尔定律的发展轨迹,将来可以实现更高速率,但是成本又可控。

5.为什么硅光技术之前没有产业化?因为相关的原理和工艺非常新,产业化需要考虑成本、效率、可靠性等,硅光技术在这些方面还没有达到产业化要求,所以硅光技术之前没有产业化。

过去制约硅光方案发展的4点重要因素。

1)硅本身不发光,仍需要使用三五族半导体作为光源。因为硅是半导体材料,不能直接发光。英特尔研究多年,基于双光子效应等想在硅上直接发光,但发光效率极低,无法达到产业界的需求。所以光源还是需要基于砷化镓、磷化铟等三五族材料来做。

2)硅芯片耦合工艺难度大,良率是瓶颈(传统方案可以做到95%甚至更高)。硅需要使用三五族半导体作为光源,这样就必须得考虑光源和硅如何集成的问题,所以自然涉及到硅光芯片和光源的耦合。耦合指发光的光源以什么样的对准方式进入到硅光芯片里。过去耦合在设备端,包括在工艺端都有很大的瓶颈。

3)硅损耗大,400G时代PAM4调制额外需要5dB光功率裕量,尤为凸显。过去的200G、400G相比100G,增加了PAM4的调制,PAM4指的是用4个电平脉冲去替代过去的两个电平的脉冲,这样可以实现传输速率的加倍,但是它需要光源有更大的光功率和更高的信噪比。而这对硅光来说是非常有挑战的,因为硅光本身不发光,而且耦合难度也很大,耦合效率比较低,所以硅光光模块的光功率自然是比传统光模块要弱的。

4)用硅光做合分波器件还存在温漂问题。过去的云计算领域中,设备和设备互联的距离普遍较远,70%的光模块都是基于波分复用的方式来做数据传输,而硅光的波分复用的器件会存在很大的温漂,因为硅材料本身对温度相对比较敏感。

6.为什么现在硅光技术进入了产业化拐点?随着AI产业的发展,随着上游的设备工艺的一些发展,硅光光模块的一些应用场景,包括技术的成熟度是极大程度的提升了,这就会带来硅光光模块在接下来会加速抢占市场份额。

1)上游材料、设备、工艺到达突破瓶颈的临界点。设备端的一些瓶颈解决之后,对硅光的产业化,包括低成本、高良率的生产是有很大助力的。

2)AI时代光模块传输距离变短,波分复用器件需求下降。目前AI的算力更加集中,对光模块或者数据传输的距离要求更加短一些,更短的距离实际上就不需要用波分复用的结构,因为波分复用的好处就是省光纤,比较适合长距离的传输。这样的话对硅光来说刚好也是扬长避短。过去硅光比较难做波分复用的一些器件,现在这些器件基本上需求不大,特别适合AI。

7.硅光市场空间?硅光市场规模仍有分歧,乐观预计目前有20亿美金,客观预计目前有5-10亿美金。2025年后规模20-50亿美金。量:目前有400多万只发货,传统光模块有2000-3000万只发货,接下来硅光光模块有很大增长空间。

8.硅光的市场份额?硅光光模块在100G时代较为成功(因为100G基于0101的调制,通道数较少),但是随着光模块从100G到200G、400G、800G不断升级,硅光方案在200G之后占比均较少。硅光方案在200/400/800G时代,市场份额低于10%。

但是未来,按照lightcounting的预测,目前硅光在整个市场不到20%的份额,在2027年左右就会有40%以上的份额。这个只是份额翻倍,但其实四年后整个市场规模也至少会翻个两三倍,所以两三倍的市场总量的增长再乘以份额的一个两三倍的一个增长,实际上这个四年之后硅光产业有可能就会有4到8倍的高速增长。对硅光这个产业来说确实进入到高速发展的爆发期的前期了。

9.硅光行业的竞争格局?海外厂商主导,英特尔占53%,Cisco占28%,Inphi占11%,Sicoya占2%,Acacia占1%,其他占4%。国内是Sicoya,在张家港这边也有建光引擎,包括硅光流片的一些厂房,它背后的话有华为等公司的一些投资,所以它是作为国内硅光技术的代表方,将来也是有比较好的发展的。但目前来看的话,整个硅光还是以海外厂商主导。

10.产业界对硅光技术的认可度?Luxtera和Acacia已经被Cisco收购了,而且这两家其实营收规模并不大,但是是高价被Cisco收购的。Acacia整个营收规模就不到1亿美金,但是它被Cisco两次加价,一开始20多亿美金,后来是40多亿美金收购的,足以看出像Cisco等大厂对硅光技术未来前景的乐观程度。在光模块行业,即使是Coherent做到跟中际旭创同样的营收规模,市场估值也只有40-50亿美金,所以Acacia代表的硅光的技术潜力得到了产业界的充分认可。

11.各公司的布局?

国外:以半导体大厂,或者说像交换机通讯大厂来主导。

1)英特尔:硅光领域领头羊,英特尔在硅光领域有较大市场份额,100G硅光光模块的市占率达50%,100GPSM4发货量超过400万只。

包括Meta、微软、AWS他们的数据中心里面,过去都有采购100G硅光光模块,但是它在整个100G的采购量里面也只有20%不到的份额,就是对于这些大客户来说,目前始终还是把硅光作为一个补充,而不是一个主力采购。背后的原因是100G光模块生产成本高。英特尔虽然它在芯片这一块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它毕竟不是专门的光模块厂商,它之所以做光模块是因为可以最早落地它的硅光芯片的一些技术。但是做光模块本身并不是英特尔的擅长,英特尔以前都是通过一些光电代工厂去代工的,所以成本比较高。

近期合作,近期英特尔跟捷普这边签的合作方案,接下来凭借着捷普的大规模的量产能力和低成本生产能力,英特尔的硅光光模块成本有望大幅度下降,可能会在市场方面有一些突破,值得期待。

最新的400G方面,英特尔在微软这边已经突破了,但是份额不高,因为传统的400G从2020年就开始发货,经过三四年的迭代,性价比已经非常高了,硅光在性价比这一块目前还没有体现出来。对于微软这样一些厂商也只是做补充采购。

2)Inphi:主要做硅光的长距应用,做一些相干光模块,也是在微软这边有一定的出货。

3)博通:博通在硅光方面砸下重金,重点应对于将来的CPO和光电共封装。因为博通基本上产业链上下游它都做,包括上游的交换机芯片、DSP芯片、激光器芯片、EML都做,所以它是整个光通讯领域中产品组合最全面的厂商。

目前它也是重点下注在CPO领域,CPO落地的产品其实就是交换机。去年25.6TB/s的交换机已经发布,腾讯现在正在导入。今年的3月份OFC会议上,博通已经发布了51.2TB/s的CPO交换机,明年会正式的对市场推出。这种CPO封装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基于硅光子、硅光引擎的技术,这里面核心的硅光芯片是博通自己开发的,所以对于下一代的产品,博通是比较领先的。应该说它是行业里面最早会上市CPO的交换机。

4)英伟达:它做光通讯的话是以Mellanox为主体,是两三年前收购的一家以色列的通讯厂商,包括CPO交换机,英伟达也正在开发。

①未来更高算力GPU会基于光的方式做数据交互。英伟将来重点是在AI这一块(GPU)。现在的GPU比如一个服务器里面有8张GPU是,走电路板上的,包括Pcie通道,或者说英伟达独特的Nvlink的一些电互联通道去实现数据交互的。下一代的产品,也就是将来更高算力的GPU,会基于光的方式来做数据交互,把GPU上的高速信号转化为光,然后通过光纤来进行对外的交互,是应对下一代数据传输速率越来越高的需求。未来能不走电的,都用光来代替。随着数据速率越来越高,用光来做就可以实现大带宽、低功耗、高速率,所以这一定是一个趋势。只是说这一块的技术门槛非常高,所以即使是英伟达目前也是跟台积电在合作光学封装,光引擎的封装,将来就会实际的在它下一代的一些GPU产品上去实现。

②英伟达投资硅光初创公司,坚定看好硅光技术路线。另外像海外的做硅光的初创公司叫AyarLabs,英伟达也有投资,而且现在是跟它联合开发,也就是说将来高速的一些数据传输的场景,硅光是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一个技术路线,应该说是被这些大厂所坚定的看好的。

③1.6T产品优先选择硅光方案。同时英伟达也与中际旭创、Coherent正在合作做1.6T的产品。目前800G英伟达发货的都是传统方案,还不是硅光的,但是到1.6T的话都是优先推1.6T的硅光方案,因为1.6T这么高的速度下,传统方案的功耗、尺寸、成本非常难平衡。而硅光根本不惧这种高速率、多通道,因为硅光可以通过在硅上去大规模集成的方式,让成本不会随着通道数的增加、传输速率的增加,而呈现同样的程度的增加。它可以在性能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成本不会有太大的增长,这就是大家看好硅光这个产业背后的逻辑,就是它可以参照摩尔定律的发展轨迹,将来可以实现更高速率,但是成本又可控。

④英伟达光模块是自供+外采方案。今年800G英伟达总采购量70多万只,其中自采份额14万只左右(不到20%的份额),主要在旭创和coherent购买。

国内:国内是专业的光模块相关的做光电产品的公司来主导,目前没有大规模出货。

1)中际旭创:看到了未来光模块行业,或者说光通讯行业一个必然的技术演进路线,就是将来会往更高集成度、更低功耗、更低成本的趋势去发展,那它就不得不在硅光技术这一块有所布局。中际旭创2020年就自己流片和台积电合作,过去2-3年内它的设计方案不断优化,提高硅光芯片的良率,现在已经到达拐点,明年中际旭创就会有400G硅光光模块批量出货,重点客户是AWS。良率的关键点主要是晶圆厂的工艺。这是经过多年积累达到的临界点。

传统方案,中际旭创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是硅光领域份额较低。

硅光方案,800G的硅光方案包括DR和FR正在给客户送样,明年全年有希望能拿800-900万只的800G,可能这里面硅光的方案至少会有20%的份额。目前像Finisar、中际旭创、新易盛都在给客户送硅光的方案,因为在800G这一块硅光已经体现出了一定的成本优势。

2)新易盛:通过并购Alpine,自研硅光技术,结合LPO方案,明年有望在Meta有一定出货。

3)博创:800G硅光方案正在研发。

4)亨通:和洛克利合作,800G硅光产品正在开发。

5)华工科技:在22年Q3推出了800G硅光光模块,目前在海外大力的做推广,因为800G现在需求主要还是来自于海外。海外对硅光技术相对比较友好的基本上就是微软、Meta,像Google其实现在对硅光还没有什么太大兴趣,基本上没测硅光的方案。所以华工现在是通过Arista在努力导入微软的供应链,如果说做的比较好的话,明年乐观情况可能会有40-50万只的订单。

但是根据目前了解,华工的硅光方案是基于自己的量子点激光器,这个量子点激光器目前的良率相对还比较低,所以可能会在产能、良率、成本这一块都会有影响。成本相比传统方案并没有太大优势,这个时候客户愿不愿意采购完全取决于客户对技术路线的认可,而不是从成本角度,因为成本角度目前这款产品还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势。

华工自己设计硅光芯片,流片在武汉的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

华工在海外乐观情况拿几十万只800G订单,如果华工成功出货,产能是个限制,一年几万只没问题,百万只比较难交货。

12.硅光光模块和传统光模块的工艺对比?

硅光相比传统光模块,集成度变高(高精度耦合)、精度要求高、尺寸小。硅光的光波导的光信号是220nm,nm维度的光信号对准难度很高。

传统方案类似手机组装,基于1对1的器件按照特定工艺步骤组装,耦合精度在微米级别,800G在1微米的精度。

13.硅光设备厂商?这一块目前看到的代表性厂商真的不多,过去有一些传统的做光电产品的一些厂商,比如说Omicron、MRSI,他们也有一些设备,但是整体来说因为这块市场还没完全起来,所以他们的设备也不多。

Ficontec:1)团队、技术底蕴深厚。ficontec作为这个创业公司,实际上它的技术是源自于德国,很多的高精度设备都是来自于德国的厂商。所以它虽然是一个创业公司,但是它的团队,包括它的技术底蕴实际上是非常深的。ficontec它最强的就是在两块,一个是耦合机台,另一个是整线方案。耦合工艺ficontec目前是最强的,包括Finisar也是在ficontec采购的耦合机台,去做硅光芯片和激光光源的对准。

2)市占率高:Ficontec在硅光设备领域有50%以上的占有率。

3)硅光产业化拐点来临,ficontec充分受益:过去Finisar采购ficontec的设备数量都不多,也就采购了个位数,并没有真正的大规模的去生产。前期的话像英特尔确实是有采购一两百台硅光设备,其他厂商采购量都不大。还是参照刚才的逻辑,接下来硅光行业会有一个高速的发展,从明年开始,包括800G,包括CPO等等这样一些新的技术,都会大量的上硅光的方案。所以其实大家已经开始在跟ficontec在对接一些设备的采购需求,而且是上量的。过去在2022年之前,其实ficontec的营收规模基本上就是两三亿美金,但是到2023年之后,设备这一块在加速拉货,背后就是因为硅光进入到了产业链发展的拐点。高速光模块对这个设备的精度的要求比以前100G、200G要求更高,所以对ficontec的设备就形成了更强的刚需。

4)整线解决方案优势突出:ficontec它是有整个系统性的一套方案,或者说是叫整条线设备。因为像贴片机、耦合机台都有,而且它的软件开发平台是统一的,操作界面操也是统一的,所以对于产线的操作工人实际的使用、学习成本,还包括维护都是比较友好。

【Q&A】

Q:硅光的测试环节的格局?

A:测试有些是基于晶圆级别的,这块是ficontec也有对应设备,光模块也会用到很多测试设备,市场大玩家是海外的巨头。

Q:贴片市场情况?

A:finisar主要是海外进口,Omicron在Q1有4-5亿美金,一年20亿美金营收,是半导体领域贴片机最大的供应方。

Q:光迅在硅光的布局?

A:技术布局早,但市场主要在国外,市场推广较难,国内高速光模块发展较慢。

Q:国内硅光feb的最新进展?国内硅光feb水平?

A:硅光feb比较多,主要是海外的,如intel、台积电、欧洲的globalfoundry,新加坡的afm,国内大部分是研究所,如上海、重庆、武汉的三家和中芯国际,中芯国际没有做产业化,主要是做技术储备,国内没有大批量制造的经验。目前国内最大的就是2家研究所。

但是技术差距不大,因为这块工艺大家都没有做到标准化,光迅、华工也可以实现开发和小批量生产。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注意: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友情分享,仅是基于行业以及公司基本面的静态分析,非动态买卖指导。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请勿跟风买卖!如造成不便,请联系后台删除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