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斯顿调研纪要:运控与汇川对比?机器人部件供应商?

本文首发于“君实财经”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2-08-03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埃斯顿(002747)-调研纪要-20220727

一.经营与管理

未来经营目标:2025年100亿营收,10%净利润率。

去年就提出来这个目标,但真实情况可能也不一定要2025年,可能是基于25-26年的规划。

10亿净利润目标还是比较低的。

毛利率:

目前扣非净利率2-3%,毛利率通过去年以来的国产化降本和精细化管理,今年会有提升,比如伺服里的芯片和模块、减速机等等都可以实现国产降本、减重也可以降低成本,公司每年对成本下降考核目标是下降5%。

其中,海外CLOOS交付对毛利率影响较大,和海外通货膨胀有关,并且供应和交付周期不太一致,会增加成本,CLOOS这块希望毛利率上到35%以上。

其他机器人大客户的毛利率希望在30%以上。

成本:

现在比较大的成本主要是原材料,固定资产的折旧摊销还不是很大,因为对装备的投资不是那么大。

原材料、人员(费用里体现)影响比较大。

费用:

费用和实际产出还不是很匹配,我们目前费用偏高。

例如,我们的新大楼只用了30-40%,有很多办公和研发还没有开始用;去年帮CLOOS建渠道,以及大客户开拓,这些费用都对业绩都会有影响。

目前公司管理费用率10%,销售费用率10%,好点的公司就应该维持在9-10%水平,这个水平相对不会下降太多。

如果公司未来融资和现金流能有所改善,财务费用可能会优化;并且随着规模扩大,我们的投入稳定了,财务费用也会下降。

二.产品基本情况

1.数控:

起家产品,增长比较小,去年5亿销售,今年计划实现20%增长目标,上半年情况还是有差距的,因为最大下游客户亚威上半年景气度还是有差距的。

也在开拓油压机、压缩机等这些专用机械,试着打开市场,车床还是比较难的。

公司是钣金龙头,可以相应做冲压生产,中国每年新增冲压几百亿市场,冲压机器人新增市场很大;此外,原有的一些都是比较老的公司,设备很旧,埃斯顿可以帮他们做编程,离线编程和数字模块,应用问题解决之后市场也很大。

2.运控:

汇川一家独大,中低端产汇川占领的非常多,其他厂家差距还是很大的。

我们7-8年前收入4-5亿,现在还是5-6亿,增长很低,但行业增速50%,说明这块业务当初没有跟上行业发展潮流。

去年开始也在做很多产品改新、转型,跟倍福(BECKHOFF)等国际一线品牌靠近,负责技术的主工程师从德国来的。

产品转型两个方面:1)解决方案做差异定制化:伺服+TRIO控制器;2)国产化:高端通用伺服很难卖,只能做低端国产化。

如果埃斯顿3年前按照这个思路进入光伏行业的话会好很多。

3.伺服:

伺服今年定的目标是增长30%,上半年是个位数增长。

伺服系统和控制是自己做,编码器以前不做,现在也开始做。

拉长到25年,对核心零部件期望还是很高的,每年保持30%增长,老的业务现在重新梳理,但比3-4年之前发展会更难。

还是找准爆发性行业,汇川在新能源行业布局比较早,埃斯顿还是可以做第二大供应商的。

4.机器人:

1)发展思路:过了盈亏平衡点,进入收获期,如果量做不到一定规模的话,除非是专用领域,否则机器人本体很难赚钱。

未来产品开发基于现在产品平台,做一些完善补充,但也必须找到一些具有爆发力的行业,不然就和行业差不多增速,现在能看到光伏、新能源、汽车、医药、铸造焊接等等增长比较好,未来还要不断深入探索。

此外,机器人下游应用这一块,我们想把机器人、伺服组合起来,在工艺设备方面做突破,学习先导、利元亨。

2)市场需求:汽车行业工业自动化程度最高,锂电等行业相对技术路径没那么确定,自动化程度不如汽车成熟。

生产机器人产线的自动化水平不够高,一方面由于之前传统制造业行业都是通过招人方式扩产,自动化改造那需要重新设计改造场地很麻烦。

但目前有很多传统制造业企业也有改造需求,例如索菲亚、东鹏瓷砖都在转型用机器人建产线,通过四大家族提供标准机器人,集成商再去用于不同行业落地;另一方面因为机器人组装相对比较精细化,需要成熟人工把控。

3)收入和单价拆分:去年20亿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其中智能制造不到4亿,机器人是16亿,里面包括了CLOOS。

机器人16亿里60%是CLOOS机器人,40%是埃斯顿的机器人,埃斯顿机器人9000台销量左右。

CLOOS单价50-100万,CLOOS和埃斯顿合作品牌国内焊接机器人单价30-40万,埃斯顿自己制造的机器人单价7万左右。

5.整体解决方案:

机器人、伺服等产品不一定需要一家提供,下游厂商可以分开采购。

3C行业可能产品比较小型化,是放到一起组装成整体出售。

以四大家族为例,发那科目前是以机器人为主,做周边配套的产品是外采,比如发那科上海工厂主要也是在上海周边外采,虽然周边配套设备根本不是核心,但机器人本体可能不赚钱,配套设备加起来后有可能就更赚钱。

库卡、ABB主要以整体解决方案为主,产线和工序自己做完,有点像埃斯顿做的宁德时代的电芯线、PACK线(埃斯顿自己设计、包括有一些其他设备外采来一起给他们落实)。

就机器人本体的价格来说,差异不大,ABB单台价值9万,埃斯顿7万左右,主要还是看整条线的设计能力与价格。

6.核心零部件:

1)谐波减速器:绿的、大族、来福都用,非国产的是补充,国产化率90%,绿的占比50%左右,有下滑,绿的价格也贵一点,贵20%;2)RV减速器:双环量比较多,RV还是进口为主,80%是纳博,也有部分住友,但外资都是国内生产的,纳博有常州工厂,在国内交付,之前疫情也是有影响,但交期还算可以。

锂电机器人客户都是大客户,所以目前都是用的日系减速机,例如汇川也完全都不敢用国产的产品,还是用外资;和光伏组件的小厂商要求不一样。

RV今年没有降价,去年年初和纳博谈过一次降价,双环价格很低,去年也降了几个点,今年也没涨价。

RV毛利率比谐波低是因为没有规模起量。

3)机器视觉:收购的埃克里德在做,不过很一般,意大利那边产品价格很贵,接地气不是很强。

他们主要做3D视觉,和机器人用的视觉不太一样,一套视觉大概3-5万均价。

自己也有视觉团队,10多个人,系统自己做,有些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光源相机等外购。

三.市场方面

1.下游应用:

1)锂电:电芯端SCARA这边竞争比较多,其他环节是没有国内厂商竞争的,25kg中大负载六轴机器人国产目前还没有,主要用于上下料、搬运、检测、清洗、电芯切片,机器人融入其中,相当于一个工位。

电芯端:之前是单一线,现在是双拼线,产能增加一倍,但自动化产品不能增加一倍,一条电芯线坐下来1000-2000万左右,pack线2000-3000万左右。

其中,机器人价值肯定不会太高,1GW锂电产能才有50台机器人,但整体投资在1-2亿。

2)光伏:排版、组件、花篮搬运、插片(电池片)都有,埃斯顿在往上游做,包括硅片清洗、堆叠、钙钛矿环节都要做,之前上游是外资为主。

电池目前做的还比较少,电池片环节挺难做的,目前有几个产品交付了。

2.大客户进展:

1)锂电:比亚迪已经有很多合作了,主要是在锂电产线上,还有3C方面,但3C不太多,而且今年受影响比较大,是除了宁德以外最重要的客户,下半年还是会增长。

比亚迪、宁德时代主要用的机器人包括六轴和SCARA机器人,六轴主要用在PACK,30-50kg的这块机器人占比还是比较大的,SCARA主要用在电芯端。

2)整车:还在继续技术交流,我们的团队和他们在测试技术方面。

去年拿到河南骏通的单子主要做的是专用车(通过CLOOS中厚板进入,高铁、重型机械都用着没问题),乘用车用的是薄板,目前技术没问题,主要是应用场景的问题。

3.行业拓展方式:

进入新行业时,定制化程度高,但宁德用完之后就可以直接标准化用于比亚迪;大客户要切进去的话,必须要做市场上没有的产品。

比如和蓝思合作,如果只卖伺服和SCARA机器人,他也可以找其他人,但把电柜伺服和SCARA机器人一体化变成新产品,就是埃斯顿的优势。

4.机器人年销量:

光伏锂电4000台;3C+PCB也会有2000台以上,但价格比较便宜。

锂电电芯端、3C和汇川竞争肯定是有。

虽然外资SCARA销量下滑,主要因为3C行业景气度下滑,但埃斯顿3C今年肯定还会增长,几个大客户使用之后量还是能增加的。

5.竞争对手:

汇川在南京建厂,去年宣布投资,汇川进入六轴未来肯定是竞争对手,他属于脚步不会太快,但比较稳的。

埃斯顿要走的很快,这两年就得进入第一梯队,采用和汇川不一样的战略。

四.子公司

1.TRIO:

主要是做控制器,TRIO控制器在有些行业用的也不好。

现在伺服产品尽量搭配着TRIO控制器一起出售形成智能控制单元。

TRIO目前问题是疫情影响下交货不及时,而且客户开拓受影响,所以发展很慢。

今年9月估计会改善,现在在做一些升级改善,加紧出货,在有些行业如果整合的好可以取代小型PLC。

这样埃斯顿才能有优势,不然别人直接把PLC和机器人搭配着出售,埃斯顿没有优势了。

2.CLOOS:

CLOOS上半年和去年上半年营收差不多,离我们预期还有差距,下半年会稍微好一点。

因为云系统需要到客户那边去做安装落地,交付会受到疫情影响。

海外的交付目前是影响CLOOS最重要的因素,海外交付也是国内机器人组装后到海外销售,当然有些零部件还是用海外进口的,比如控制器和焊接电源等。

埃斯顿的焊接机器人不受啥影响,只是需要用到一些CLOOS的软件和示教器,但交付落地没有太大影响。

五.厂房

明年年初2个厂房可以建成,一共2亿土建,180亩左右,不算很多投入。

现在厂房到明年产能就不够了,还是比较缺机器人场地的。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注意: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友情分享,仅是基于行业以及公司基本面的静态分析,非动态买卖指导。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请勿跟风买卖!如造成不便,请联系后台删除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