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信科技最新调研:国内业务人效?国有行、股份行收入占比?

本文首发于“君实财经”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2-07-27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宇信科技(300674)-调研纪要-20220721

介绍

总体收入

公司是银行IT赛道,2021年,华东占25%,北部大区50%,南部大区25%。上半年华东受一定影响,上半年10-15%的收入增长。

4月金融安全法出台,5月要求金融IT预算30%到信创。

订单Q1+25%,Q2+15%。

未来行业保持15%IT投入。

产品

收入拆分:80%+是软件,项目制,带着产品去做交付。

软件是基石,系统集成顺带着做。

刚起步是服务切入,07、08年做了产品化转型,四大产品为布局,向银行提供服务,虽然有毛利率压力,但软件业务依然有37%左右。

数字产品、信贷产品。

大行的核心系统都是自建。

宇信有运营云能力,一般业务系统(宇信核心产品),机具也有涉及。

上半年投资了同方软银,补足核心系统。

截止520信创产品适配了几百款。

客户

客户粘性较高。

建行、中信客户1、2、3期,1、2期公开招投标,3期就单一供应商不用招投标了。

客户里20-30%大行,25-35%是股份银行,剩下是中小银行。

中信是公司第二大客户,核心信用卡下移(21年完成),中信全栈云建设。

中信15年去IOE时就在做。

2022年将与中信合作的信创经验向其他客户输出。

只和5000亿以上的银行合作,其他的就采取创新业务的方式来合作。

前五大客户占收入50%,建行、中信、项目执行期12-18个月客户只有50+家。

单个arpu值高,单个项目金额也在提升。

建行科技部8000人,工行1万人。中信3000人。一般城商行就几十人,更多是看大行怎么做。

小行承受不了大行的长周期,所以创新运营模式更好,3-4个月就能上线,然后进行验证。

中小行无论是科技能力、还是财务能力,都不能复制大行了,差异性越来越大。

泰隆2000多万,东莞的数据中心1000万。

人效

建行等量国内业务的人效:30万元/人

海外业务、创新业务占比增加,从而提升利润率

问:今年海外业务收入预期?人效和毛利大概是多少?

今年成倍增长,1900万订单(21年),去年收入200万,印尼今年落地300万美元收入。

印尼互联网发展很像中国5年前的情况,支持他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

正在洽谈第三个项目。

海外认同lisence的。

毛利率50-55%。

50-55万元/人。

海外依然在投入期,新加坡、印尼都有团队,20人左右,销售导向,国内也有人在支持他们发展。

未来海外业务团队:海外30-40%,国内60-70%。

问:公司今年人员增幅计划是多少?对员工的考核如何?比如满足考核为A就涨薪?

更稳健。

业务推动的人员增长,有订单了再加人。

截止630环比去年年底人员增加4%,同比去年同期14.5%,全是研发和技术人员。

管理、职能岗在绝对数上是下降的。

研发费用增速过去4年是38%,22Q1研发增速30%+。

95.8%都是技术人员。

研发费用率没有资本化,全费用。

每个季度考评,对重点员工薪酬+40%-50%。

问:目前回购进度如何?

看公告到7月初只回购了3000万元,而计划是1.5-3亿元。

现在有4000万了,3-6个月之间完成,作为库存股。

问:股权激励准备什么时候推出?

明年。

问:做信创必须做分布式吗?

答:国内没法做到完全替代大机,尤其是兼容性、稳定性方面。

四大行都还没动,股份制银行走得前面,核心移到X86服务器(海光),ARM架构。

问:股份银行的核心系统渗透率?

答:中信是整个信创推进最强的。

宇信做的中信信用卡中心的,上清所整个推进时间可能要持续7-8年。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注意: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友情分享,仅是基于行业以及公司基本面的静态分析,非动态买卖指导。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请勿跟风买卖!如造成不便,请联系后台删除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