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君实财经”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2-07-12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舜宇光学交流纪要
Q:关于镜头、北美大客户量产情况,以及潜望等新设计布局?
A:美国客户已从去年开始量产提供,今年新机也会使用。镜头主要是高标准主摄镜头,也会考虑其他镜头如潜望、超广角、前摄,有待与客户交流,加深信任。眼前还是按计划推进。这方面开发投入较多资源,在达到一定规模前,为资源投入时期,随着机种变多,投入转为回报期。
Q:投入期到立项阶段的时间多长?
A:两年左右,几个机种互相迭代,老机种还在使用,新机种开始量产,会显示规模效应,两代左右产品叠合,因为产品生命周期较长,有三年以上。
Q:车载镜头、模组新的竞争者,担心竞争格局恶化,舜宇长期成长性受冲击,结合手机镜头模组成长的经历类比车载镜头,现在处于哪个阶段,有利和不利竞争因素如何看待?
A:竞争者多代表行业看好大家才要加入;舜宇有十几年积累技术创新点和壁垒,新进者需要时间,短期冲击不大;手机产业当年竞争也激烈,只有实力、规模强大的留下了,车载从大逻辑上也是这样,汽车发展速度还比手机快,2mega刚量产已经要量产到8mega的像素了,17mega也在研发,产品更新迭代速度越快,积累越深厚越得利。新竞争者拉低短期行业价格水平。
车载照相模组方面,汽车对安全高度依赖,品质很重要,公司某产品零公里故障率已达十几个ppm,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车载照相模组品控体系,智能汽车发展涉及大量零部件创新,比如8M在理想ONE等产品的首发;
成本控制:多品种柔性能力已相对稳定运行,TQC把Q放在第一位,一辆车上可能十几个摄像头,五六种规格,保证多品种小批量高可靠性产出。
Q:手机镜头争论:中高端受专利保护竞争格局更好?or手机镜头在中低端竞争白热化,价格下不去了,中高端竞争加剧,利润下行风险更大?
A:21、22年竞争越发激烈,应对竞争环境的策略:顶天立地,高端要能做,高端的量(尤其国内安卓系统)不大,价格好也不一定挣钱,中低端更要做,手机产品规模大,稼动率要求高,对成本摊销大,最好是能高端+集量大,对手机业务最有利,不一定是高低端哪个更赚钱,而是与量、规模、节奏更有关,手机上下机对产品成本影响大,最理想的是集中机种高端要求高附加值连续生产,几代产品迭代,生命周期强就很理想,钻研深度强。
Q:关于汽车镜头市场,22年增幅变小,市场状况变化情况?多摄像头能耗考量,发展到什么水平的机种才会搭载12个镜头?
A:1、车载镜头。增幅情况来自三方调查报告,今年全年舜宇车载与年初预期基本符合,上半年还好于预期,车载镜头总体体量变大,新能源搭载率高但基数小对大势影响较小,随着新能源车占比变高,总的增量会提升。舜宇成长速度快于全球增速,整体今年增速与去年相当。
2、Metaverse。XR布局,十几年前就进入了,googleglass开始产品已得到使用,后来根据客户需求做元件、部件,涉及舜宇多个子公司,出于技术特点、能力不同,在感知、交互领域都在做。除了硬件还要考虑软件,整体解决方案、核心零部件都有开发布局,波导领域也有大量投入。
3、能耗:AR起码要戴一天,除了镜头还涉及显示系统、主芯片、电源管理、散热,都影响能耗;VR戴一两个小时就可以了,主要考虑体验效果而不是能耗。技术上,整机厂商如高通等平台会考虑,器件厂商可以考虑两点,一是传感器件的传输方式的优化,如tof占空比设置,其次可以考虑多摄像头远距离传输时考虑手柄边缘计算的集成,减少功率损耗。
Q:关于镜头。哪些功能是刚需?客户、市占率情况?
A:镜头像素会一直提高,新方案会有很多8M如极氪、蔚来,环视从原来普及的1提升到1.3M,舱内从1.3M向2M甚至5M方向前进。公司作为车载模组后来者,主要聚焦高像素环视、感知系统,舱内追求更小体积、低功耗,因为舱内较分散,DMS一个,单颗数量少,要通过降成本和做小来获得市场份额。中国图像传感器方面创新快,国际大厂也纷纷创新,8mega去年刚开始,公司市占率较高,品质和交付较稳定,新产品做好不容易。激光雷达、智能大灯小灯,未来自动驾驶智能驾驶一定是刚需,HUD则有争议,ADAS用得上自动驾驶可能用不上,但不好说,比如汽车内部要办公,显示到大屏车窗玻璃作为汽车办公也可以用,未来车厂布局开发会考虑。舜宇车载刚起量不久,市占率不好统计,自身定位新产品目标数一数二。
Q:关于手机相机模组。战略保利润率,但马达有成熟供应商,为何要去做马达?手机市场下滑,手机和车载产能是否共用,多余的手机生产能力怎么考虑?
A:公司马达业务不是中低端的马达,主要在手机摄像头进一步发展核心性能需要马达有非常大突破,包括混动防抖、连续光学变焦/可变光圈、1英寸超大底等技术,原有马达能力难以支撑,大底、折叠的空间要求、限制,难以保持大余量,空间要一体化整合进行节省,公司进行自主知识产权的马达开发量产,以满足高难复杂模组产品的需求。传统马达是人工、半自动产线,公司是全自动生产线,本身的软硬件都来自舜宇光电。手机模组产线硬件稼动率,其一手机销量下滑和摄像头系数下调,舜宇光电摄像头数量没有同等比例下滑,市占率有提升,设备稼动率水平较高,第二,手机增长空间上,海外客户开拓成长空间显著。
Q:关于HUD。商业模式专注于PGU还是算法、解决方案?技术路径怎么看DLP和LCOS方案取舍?
A:HUD的商业模式与激光雷达基本逻辑相似,公司做HUD整机客户和配套服务赋能,核心光学引擎即PGU是公司重点产品定位,AR-HUD有更多业务机会是因为TFT方案光学成分较少,到AR-HUD光学用武之地才大。
取舍问题:目前行业DLP更成熟,LCOS芯片便宜,但外围加上了不一定便宜多少,短期解像力LCOS可能更高,舜宇两个路线都要跟随。
Q:关于激光雷达。ToF、FMCW等激光雷达方案百花齐放,上车还是MEMS等转镜棱镜方案较多,未来换到固态怎么布局,未来那种方案会更普遍用在车上?
A:现在整体解决方案在收敛,包括旋转棱镜和纯固态,目前上车主要是半固态,未来半固态纯固态都会长期存在,远距离探测方面旋转和半固态有优势和性价比,中短距离固态更有优势。SPAD和VCSEL关键器件+光学镜头变成激光雷达的核心,公司几年前做了关键器件和上下游的整体布局,对未来固态式进入主流进行提前布局,FMCW也很早开始技术研究布局。技术发展多方向都有布局。
Q:超透镜技术的发展情况、公司布局,前沿领域更长期能看到的商用化技术的布局?
A:超透镜自从哈弗提出已经很多年了,不断成熟迭代会代表未来影像的趋势,即镜片越来越像芯片,优势是使镜头更薄更小,但对软硬件、后处理要求更高,考虑到对未来的影响,集团和光学公司都有研究布局,跟半导体光学合在一起介入,目前半导体官学主要解决光波导XR器件问题,过程中也做了diffuser、DOE产品,后续高端光波导的制作会和未来超透镜工艺有更多交集,包括设备、工艺、设计、检测方法,对未来超透镜研究应用会打下基础,公司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后端封装,若和半导体结合更多,后续投入可能考虑更多其他方式。我们认为超透镜推广需要时间,使用要求从单色到多色,到对整个镜头的替代需要长时间,公司会先在光波导应用做尝试和积累,公司非常关注这方面,因为有可能是几何光学到波动光学革命性的变化,之前玻璃球面、塑料非球面、玻璃非球面迭代属于同一个类型,但是到了以半导体光学为主的阶段,光学影像系统变化会非常大,我们认为将来穿戴为主解决影像问题要求会更高。软件问题:形状改变后要计算光学的软件来解决光路效果的体现,超透镜原理上没有问题,但应用慢的原因:首先是制造上的问题,其次一步到位可能性不大,可能要一步步来,越来越薄,从7片改成6片,逐步降到1片最终到无透镜成像,要有很长时间的发展,公司认为大方向是这个,会布局,技术发展过程中也会改进现有产品。
Q:关于液态镜头,商业化生产阶段,小米有一款用了这款镜头,未来是否是重要方向,因为关系到连续变焦领域的体量,商业化的机会?
A:液态镜头,利用改变镜头表面曲率半径来改变对焦和光路,前期客户尝试了,好处不会有机械行程增加,对焦速度快,但是技术存在瓶颈,重要瓶颈:液态镜片口径不能太大,太大了镜头表面的薄膜很难维持形状,所以当前主要前摄小尺寸应用,大的难以得到应用,其次前摄小尺寸的应用还是会增加厚度和光线损失,因为他不能取代7p6p的任何一片,而是额外加的,对光线会有吸收,用于前摄由于pixel较小,还会损失画质,再次当前制造成本高、产出效率低、供应资源少,当前大规模使用有难度。但表面形态变化来驱动光线改变的原理是有优势的,只是需要解决技术瓶颈。
Q:折叠屏除了对摄像头变薄的要求,其普及是否还会催生其他光学配置升级或变化?会否催生更多摄像头?
A:折叠屏最大的挑战是高度,当形成折叠屏同质化后,影像的差异凸显。在直板机里,像面已经达到1英寸,但折叠屏中达到1/1.5英寸也是非常大的挑战,有限空间达到好的光学性能是主要矛盾。前后摄配置来看,外折不太会催生更多镜头,内折也有集约化趋势,整体上不会有
Q:激光雷达镜头等零部件的优势,收发一体模组的壁垒在哪,收发模组相对整机厂的优势?
A:优势:公司是光学企业,光学精确装校,光学核心器件高精度加工,激光雷达是测量传感器,对光学传播精准度要求高。相对整机厂的优势:公司目前量产1550波段,高效率组装装校是优势,1550波段穿透远、解析度高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注意: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友情分享,仅是基于行业以及公司基本面的静态分析,非动态买卖指导。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请勿跟风买卖!如造成不便,请联系后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