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股份调研纪要:8寸、12寸硅片产能?Q2开工率?

本文首发于“君实财经”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2-06-16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中环股份(002129)-调研纪要-202206

一、业绩介绍

公司经营情况经营业绩:

2021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40.3亿元,同比增长270%,2022Q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3.1亿元,同比增长142%。

硅料和硅片出场过程的经营效率也获得了较大提高,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2021年研发投入25.8亿元,主要投入来自于两大板块,三个方向。

光伏材料端来自于G12、N型高效硅片等方向的投入,电池组件端来自于叠瓦3.0、叠瓦3.5、PERC以及整体电池技术的投入,半导体方向来自于更先进产品研发的投入。

新能源光伏行业:

2022年市场情况较好,整个市场装机都有爆发,包括印度市场、欧美市场和国内市场。

2022年整体装机预期调增,中位数达到252GW,组件、电池和硅片端需求均有提升。

我们认为2023年仍是光伏大发展的一年,预期整体装机达到310GW左右。

随着中环在2019年发布210硅片,整体光伏行业迅速切入5.0到6.0时代,并且有进入7.0的迹象,大尺寸需求占比不断提升,预计到2025年大尺寸需求能占到50%以上,到2020年达到70%左右。

下游电池端和组件端的新增产能基本都是围绕大尺寸,行业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电池端和组件端将各有300GW左右的210产能,下游对于上游的需求有一定的牵引。

终端一般采用大型地面电站公开招标的方式,1-5月数据显示,对于540W以上的组件占比达到93%以上,对于单招600W以上标段的产品在不断提升,也对我们的大尺寸形成了一定牵引。

中环围绕以下策略在推进:1)产能:2021年年末整体产能为88GW,2022年目标为140GW,其中210占120GW以上,到2023年预期能达到165GW,其中210占140GW以上。

N型发展上,上月我们对于N型产品进行了报价,报价具有竞争力。

中环在N型方面全球市占率第一,公司全部产能都能兼容N型方向生产,公司内部导向以“210优先,N型优先”推动。

技术:

不断提升晶体生产能力和单炉产出能力,目前公司整体规模行业领先,大尺寸、细线化和薄片化不断提升。

2021年210和整体产业的厚度在175-180um,截止到2022Q1,P型已经达到160um的厚度,截止到目前已经达到155um的厚度,并且其在整体占比中不断提升。

半导体材料行业:

2021全球半导体方向市场进入了超级周期,市场需求不断提升,国内市场较全球发展更快,中环致力于做全综合门类的产品供应商,不断开发产品、提升产能。

2021年末,8英寸产能在75万片,12英寸产能在17万片,预计2022年8英寸产能达到100万片,12英寸产能达到32万片。

二、投资者交流

Q:半导体行业硅片长期供需情况?

A:2021年半导体行业整体进入高景气周期,预期周期将持续7-8个季度。

2022年整体需求仍在不断提升,半导体行业硅片的紧缺有延续的过程,日本企业对于长单价格的提价也显示了硅片端整体紧缺的情况。

Q:公司目前以及到年底半导体硅片产能投放的进度和产能消化情况?

A:公司有一个长期规划,2017年厂房投建,预期2025-2027年项目完成。

由于半导体快速发展、我们产能和技术的提升以及和下游客户沟通和验证的情况,公司整体对于半导体的计划有一定的提前。

同时通过市场、客户的开拓,产品结构的优化提升整体竞争力,产能的各个维度都在提升,包括小尺寸。

去年年底8英寸有75万片的产能,今年会达到100万片的产能;12英寸去年年底17万片的产能今年会达到32万片左右,设备的调试以及产线能力的提升在不断提升,扩产节奏综合考虑了市场情况。

Q:提前产能投放的进度是因为硅片短缺情况下半导体的认证周期缩短还是客户需求增大?

A:两方面原因都有。

1)整体国内需求提升会有一个需求的增量,2)半导体行业有一个不短的验证周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上游和下游或者下游和下游的配合,全球疫情下由于供应链等问题也会使得国内晶圆制造商对国内优质半导体硅片企业的配合度提升。

Q:光伏行业中硅片环节的供需和竞争格局?

A:从3个方向来分解:1)行业真正的产能:需要扣除已经关闭和淘汰的产能。

2)产能尺寸结构:从现在的市场招标情况可以看到对大尺寸和N型的需求在提升,产能结构有市场的牵引和下游的布局,大尺寸带来的是通量的降本优势,对于各个环节都是受益的。

大尺寸带来的通量优势主要集中在非硅成本端,但目前硅成本占了较大比例对于大尺寸带来的降本效用有一定掩盖,随着硅料成本的下降,大尺寸优势会进一步爆发。

3)降本增效的原理:重资产行业和制造型行业主要就是要看制造能力,210方向是最先进和最有优势的产能。

综上我们认为行业还是结构性紧缺的状况。

Q:硅片端N型产品研发量产的进展和下游市场开拓情况以及竞争力的体现?

A:1)整体现象:2021年开始行业有一个快速推进的过程,我们上月对N型进行了全行业首次报价,单硅片报价较同等厚度P型有大概6%的溢价,N型单瓦价格更低;2)整体市场发展:报价后下游的积极性有明显的增长。

光伏是快速发展的产业,未来光伏趋势首先是技术趋势快速显现,大尺寸、薄片化和细线化进步很快,技术难度在提高,同时N型的生产对硅料、生产工艺、掺杂的要求更高,并且N型比PERC的技术路线更多,包括TOPCon、HJT、IBC系列,因此对硅片的要求也更高。

中环一直围绕不断提升先进产能和技术能力在努力。

Q:公司对钨丝金刚线应用的研究和导入进展?

A:钨丝利用的是物理性质,并不是新开发的技术,是随着细线化的推进提出的更高要求,从生产逻辑上没有问题。

公司的细线化进度一直比较快,领先于行业较大水平,公司有相关方面的研发和技术储备并且十分关注。

Q:公司对未来高纯石英砂供需情况的判断以及公司的保供情况?

A:半导体和光伏方向需要的是高纯石英砂,能够提供的厂商不多。

半导体全球需求的大爆发占取了一部分的高纯石英砂,同时2022年的光伏整体装机预期较高,使得光伏方面有些紧张。

产业发展到N型方向时不仅对于硅料和技术的要求更高,对于辅料和坩埚方面的要求也提升了,可能也会导致未来高纯石英砂出现紧缺的状况。

从公司角度来说,公司对于整体产业的判断包括对于供应链的预判在前几年就已经考虑到了,可以保障需求量。

Q:硅片主流厂商一体化占比较高对公司硅片销售带来的问题?

A:不会有问题。

光伏行业一直追求降本增效,在组件、电池和硅片环节都要看LCOE指标,最终是要看降本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专业化和一体化问题,同时行业主导权在终端用户手中,要看用户接受的是什么样的价格。

2021年无论是否是一体化厂商都需要市场的牵引,整体上210的需求和占比持续提升,并且未来的总体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2020年下半年开始公司硅片端新增产能都投向了210方向,2021年上半年产能逐渐释放,但有很大一部分210的产能做了相对更小尺寸的产品。

从我们公司的盈利来说,如果可以做到完全生产,还是用最优质的产能生产最优质的产品。

Q:公司2022Q2的经营情况?

A:5-6月公司开工率较高,在75-80%。

6月还有一部分产能要投产,具体数据要等待6月结束后披露。

Q:宁夏一期投产情况?

A:从今年1月17日开始产能逐步投放,预计今年年底设备全部进入厂房。

目前一模块设备全部进场,调试过程处于顺利推进过程。

Q:未来是否会做IBC电池?

A:目前没有做。

Q:2021年开始收现比下降的原因?

A:国内普遍使用的银行汇票不在统计口径之内,同时产能规模提升的情况下国内占比较高,属于会计准则的问题,本身没有大的变动。

Q:N型硅料的供应商有往国内转移吗?

A:目前使用的是国外的硅料。

整体N型市场在快速推进,技术研发的推进我们都会去做,但是实际应用要看整体的情况。

Q:国内硅料试验的结果?

A:从定性的角度上符合研发预期,但是大量生产还是使用的海外料。

Q:2021年新增的博士是研究光伏还是半导体行业?

A:博士一直都是有的,我们一直注重技术研发,具体的人员构成还需要咨询人力部门。

Q:天合的210和182是自己生产的还是中环供应的?

A: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所有新增的产能都是210产品,但我们是全尺寸的报价,技术能力使得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不同尺寸的产品。

Q:产能从140GW提升到180GW的提升逻辑?

A:技术能力的提升使单炉产出提升,从而整体晶体公斤数提升,单公斤出片数也会提升,整体单炉瓦数提升。

所以在没有新增资本开支的情况下,技术进步使总体产能提升。

另6月2日交流:

业绩介绍:2021年的公司roe达到18%,同比2020年增长10%。2022年的q1实现营业收入133.7亿,同比增长79%。归母净利实现13.1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2021年第一季度的roe实现4.06%,同比增长1.3%。其中在光伏硅片板块,中环股份始终保持综合实力全球第一的经营策略,加速建设先进产能。

近期投放的产能全部以210为主,同时发挥g12加叠瓦的技术平台优势。在工艺创新方面,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晶体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程进步,持续提升三台炉产,在晶片端持续推进薄片化和器械化,改善加工良率,使出片率有效增加,叠加工业4.0生产制造体系,单人炉台数和单台产出效率进一步的提升。2021年底,公司单晶总产能88gw,60gw为210,占比约68%。2022年底,单晶总产能预计达140gw,其中210超120gw。组件环节,2021年底组件总产能达11gw,预计2022年底产能达到13gw。今年一季度陆续叠瓦组件大批量出现在大型地面电站的中标名单,叠瓦组件对下游的接受程度逐渐提升。

在半导体产能方面,2021年底6英寸产能达到50万片每月,8英寸产能达75万片每月,12寸产能达17万片每月,预计2023年底,公司6英寸产能达110万片每月,8英寸产能100万片每月,12英寸产能达75万片每月。

Q1:目前半导体硅片主要的客户,通过的国内外哪些大厂的认证?然后接下来的规划?

A:中环半导体业务是中环领先为主去做,定位于totalsolution。为客户去提供全方位的半导体材料解决方案。整体的定位和产品构成擅长于区熔还有功率的半导体材料,ic占比会越来越大,power产品和IC的产品都做,4~12英寸都有布局,会在不同的全尺寸的产品路线上有分阶段推进过程。首先是特色工艺和先进制程上,会去逐步完善产品路径。在8寸已经实现全系列的供应,更多是怎么快速的去提升8寸的产能,因为客户的增量在加速。12寸上power产品和CS产品已经规模化的量产,后续的logic我们在陆续的验证并转入量产。12寸今年的目标也是去实现产能的倍增,并且去升级产品结构。今年年底预期能做到6寸90万片、8寸100万片和12寸32万片的月产,12寸一期二期工厂整体的产能规划要做到60万片,可能最终要输出70万片规模,8寸要做到100万片。这样的规模下,我们需要做到totalsolution和全球化客户布局的目标。具体客户没有办法公开,但Top10的战略客户在整体的营收中占比超过50%,中国大陆、台湾、欧洲、日韩、东南亚等都有相应的核心客户。我们不把最先进的制程一步到位,而是随着产品布局的分布有时间的推演。整体的市占规模要保4争5。

Q2:公司目前石英坩锅库存量是否影响到开工率?

A:石英坩锅公司供应链做得很早了,也做得很好。光伏的很多逻辑也是半导体延伸而来的。中环从2020年就已经锁定石英砂的供应了,其实全球都有石英矿,但最好的石英砂还是在美国。短缺的现象随着硅料供应逐步提升,会有比较紧缺的状态。国外的两家头部供应商都已经签完了供货协议。在扩产5期和6期的过程中都是会去同步考虑一些配套供应链的,所以供应链方面中环还是有安全保障和有效的控制的。

Q3:颗粒硅使用比例大概能做到多少,使用效果怎么样?

A:20年前中环就已经在开始使用颗粒硅,当时是进口。从使用上没有固定的比例限制,更多的是根据产品需求来去配比硅料的。现在颗粒硅料的整体的供应的量还没有特别大,所以去讨论也没有必要。制造商更多的还是考虑原材料的性价比。

Q4:现在用颗粒硅生产出来的硅片和传统方法生产出来的硅片质量上没有太大差别,能不能做N型片?

A:n型量也小,进口料多一些。对于料的使用肯定是有空间,去年我们甚至建议客户不要去用更多的致密料,甚至可以去使用珊瑚料、采花料,主要看紧缺的情况下有什么料能用。

Q5:在建筑上来看210比182便宜,210和182它在硅片端和电池端的成本分别有什么差异?

A:这是中短期的现象,不是因为成本结构的本质导致的,所有的定价还是因为市场供需。整个光伏供应链不希望产品是单一的供应商,友商能保障的供应量确实还是比较少,绝大部分还是中环去供应,所以议价能力是会更强一些。在电池端的议价能力其实要看下游组件的需求,210组件也是头部的集中几家,所以它在采购电池代工的时候议价能力又会更强一些。阶段性会有客户导向的问题,下游客户去跟上游电池议价的过程当中可能会阶段性的强,只是现阶段的结构。

Q5:大尺寸硅片摊薄非硅成本的逻辑是什么?

A:一方面基于通量本身面积大,它生产工时单位时间的产出量就会更大,它的单gw投资能够大大的缩减,所以从通量的概念看,有因为产品尺寸的不同所得来的降本。第二方面,210相当于是12英寸的硅棒,对于单晶的投料量是更大的,拉速增长速度是更快的,成棒率是更高的,未来还有很大的空间。对应出来单炉产效是更高的,单炉产效又会影响到能耗、辅料、人工这些成本。中环的单炉产效应该领先同行30%空间。在切片端也会有差距。210切片的良率和切片的细线化和薄片化都推进很快。然后中环本身工艺技术的积累(工业4.0)很好,在210制造中环领先同行24~36个月。中环在硅料原材料使用技术的能力很强。原生多晶硅料消耗率整体会比同行要低2%~3%。所以无论是硅成本还是非硅成本,中环都是有优势的。

Q6:随着硅料的扩产的投产,会不会对硅片供需关系格局或者盈利能力挑战?

A:去年到今年,整个下游的开工率没有打满,成本结构很难去说,而且硅料的成本占比很高,非硅优势也体现不出来,当充足供应后开工率恢复到正常的水平,才会真的去看到非硅成本。我们没有过多去博弈硅料的波动,我们一直在讲的是生产效率、工业4.0,去讲硅片环节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Q7:今年中环对硅片的单瓦盈利有没有展望?明年概是什么样的水平?

A:q4季度单w盈利是8~9分钱,然后在q1单瓦盈利是大概7~8分,硅料4~5月份是在放量阶段,所以硅料环节盈利能力在成本里的占比会处于相对高点向下的趋势。

Q8:硅片减薄会不会影响电池片的效率?

A:没有影响,转换效率跟电池的工艺技术路径都有关系,电池厂去提升电池工艺就是两条路径,一条是提升转换效率,一条是薄片化。过去硅料价格不高,大家更强的意愿放在提升转换效率上。硅料价格高起之后,大家倾注了更多在薄片化,这是两条线互不影响。

Q9:减到130微米硅片的良率会有显著的变化吗?

A:薄片化意味着也需要细线化,我们也领先同行5~8微米的粗细优势。

Q10:n型的硅片坩锅寿命大概是多少?跟p型的相比会有什么样的差距?

A:N型确实比p型要更废原料一些,n型的硅片相当于半导体级别要求的硅片了,对多晶硅料的氧含量的要求,对于钢锅的杂质和沉淀的要求其实都会更高。

Q11:公司二季度对单w盈利有信心,是不是因为有些硅料放出来了,稼动率环比一季度提升?

A:去年年底稼动率很低,是因为11月下旬以后进入光伏传统的装机淡季,同时因为原材料价格高起,2021年很多的装机预期是被抑制滞后的。稼动率是短期的经营的策略,更偏向于战术。头部企业占的量供应量比较大,对于硅料价格其实都是由供需去决定的。从去年的10月份开始,有各种情况去影响供需,短期需求没有了,大家就不会去采购高价的硅料,降低短期开工率,其实是避免对产业链过多的伤害所去进行的理性调控,根据当期情况去进行调整。一季度二季度变好而硅料还是持续价格高起,又有几方面大家没有预想到的情况,现在的稼动率更多是短期的影响所造成的供应链的价格和结构。印度抢装之后其实供应量就极少了。欧洲市场虽然这两个月采购量很大,但是并没有完全完成装机。终端的需求能不能超预期,还是要看供应链的价格。

Q12:硅料下降后的策略是会略微提高开工率,还是保持原来的开工率?

A:硅料大规模供应之后有个价格传导的,最终由终端去定价,这个需求可能又是超乎大家想象的。

Q13:我们现在整体的稼动率210和非220的有区别吗?

A:也是看阶段性的结构,印度抢装的时候,不挑产品结构,166基本上都出了,但印度抢装之后,基本上市场上166就没有了。210还是长线逻辑,但是阶段性又会有182,甚至还有180×210,我们19年在发布210硅片的时候,也有系列的过渡产品,都是基于产业链配套的过程工艺提升也是有过渡期,12英寸的硅棒低成本大规模的去做,包括切片,确实对工艺要求很高的。

Q14:钨丝金刚线有经济性吗?

A:现在还是p型的为主,后面如果n型为主就一定要做薄片化,做薄片化就一定要细线化的。现在传统的金刚线到30微米以下做不了,再往下就可能要换特种钢线,这是很明确的发展路径。

Q15:n型一定要薄片化,核心原因是不是n型的料比较贵?

A:n型的成本没有经济性,大规模和薄片化才能让它的产品的经济性更强。

Q16:硅料价格下降,细线化的进程会不会放缓一点?

A:这是共同进步的过程,光伏的发展路径上其实没有开倒车。优质的客户要做薄片的,供应不了薄片就缺失了这部分的市场。要持续占领市占率,一定要掌握住技术领先。

Q17:N型iBC目前的电池客户有什么?

A:最直接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合资公司麦克森,iBC的电池做了好多年了

最新纪要研报请微信扫码关注“君实财经”

每天精选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最新调研纪要和报告,缩小你与一线产业的信息差!

注意: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友情分享,仅是基于行业以及公司基本面的静态分析,非动态买卖指导。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请勿跟风买卖!如造成不便,请联系后台删除

Related Posts